主办刊物——工作通讯
工作通讯2021第11期248
2021年-11月-22日
                              目   录
 
--本会动态--
继往开来 接续奋斗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作出新贡献
——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八届六次理事会上的讲话......................................1
--学术活动--
第五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11
中国逻辑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大会
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问题哲学第二届全国会议综述....................................16
--各地消息--
近年找矿重大突破经验交流会暨《找矿思维成功案例》首发式在京举行........21
四川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暨成都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1年年会在成都召开..........................................23
--通知通告--
第四届北京高校博士生“思政课”教学研讨会(线上)通知............................25
“建党百年历程与科技与社会(STS)的和谐发展”
第13届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通知(第二轮)..........................................26

 
责任编辑:朱欢欢                                          2021年第11  总第248    
 
 
 
继往开来 接续奋斗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作出新贡献
——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八届六次理事会上的讲话
何鸣鸿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
2021年10月29日
 
各位理事、各位代表: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八届六次理事会,总结近一年来的重要工作,谋划和部署下一步工作安排。受第八届常务理事会的委托,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

 
关于近一年来的工作
2021年,我会在中国科协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引领广大自然辩证法工作者,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汲取奋进力量,推动学会工作创新发展,不断开创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新局面。
一、坚持政治思想引领,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汲取奋进力量
今年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会按照中国科协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研究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4月2日,我会即组织召开了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传达学习中央有关文件精神,部署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和2021年工作要点。6月27日,我会在北京召开“庆祝建党百年座谈会暨党史学习教育第二次会议”,何鸣鸿理事长就此次党史学习教育做了题为《学史明理守初心 建功立业新征程》的党史报告,与会代表围绕建党百年与自然辩证法展开交流座谈,强调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要继续传承红色基因,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在研究会党委、秘书处党支部的统筹组织下,研究会各级机构引领广大理事、会员,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系统掌握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汲取奋进力量。
把党史学习教育同学会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党建强会特色活动。我会以“中国共产党百年与自然辩证法”为主题,开展学术征文活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开设专栏。围绕“建党百年与自然辩证法”,我会在延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科技百年变迁与发展论坛”,即将在北京举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庆祝建党100周年、研究会成立40周年大会暨2021年学术年会”,在嘉兴举办“建党百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历程和科技哲学的未来展望——首届长三角论坛学术年会”,在广州举办“建党百年历程与科技与社会(STS)的和谐发展——第13届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等。何鸿鸿理事长结合全国科技工作日活动,在西北工业大学开展科学道德与科学家精神宣讲报告会。陈凡副理事长在全国多个高校开展主题为“建党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与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道路”等学术讲座。
二、坚守学会初心,服务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服务创新型国家和社会建设
我会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学术研讨、社会调研、理论研究等形式,汇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推动智库工作与服务国家目标有效结合。
针对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为党和政府开展决策咨询服务。针对近年出现的基因编辑等科技伦理和科学道德重大事件,我会发挥多年开展伦理研究与具有伦理专业委员会的优势。我会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研讨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从伦理学视角总结贺建奎事件教训,提出了“伦理治理”和“伦理先行”的建议,已被我国高层决策者接受,写入文件之中。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翟晓梅教授带领专业委员会团队成员,参与多项国际和国内相关政策建议专家研讨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组织团队成员展开学术研究和咨询服务,发表了高水平研究成果和学术著作,同时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各种关于科学与社会的决策咨询。
以深化区域战略研究为切入点,推动产学研有效结合,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会农业哲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龙江“三农”发展智库论坛。会议围绕现代农业“十二项工程”展开研讨,聚焦了粮食安全、黑土地保护利用、现代畜牧业发展、数字农业建设与科技创新、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问题。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成功申报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资助,启动基于合成生物学的新兴科技伦理政策研究。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配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举办“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公益大讲堂,举办反洗钱专题培训,组织举办“民法典的特点及其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专题讲座。科技哲学史专业委员会举办“专利与创新”知识论工作坊。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与华为公司RAMS技术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举办“第三届可靠性的技术与哲学研讨会”,深入探讨第一原理的哲学与技术问题。
弘扬科学精神,坚守科学道德,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为推动国内科研诚信与科技伦理建设,我会举办全国首届“科研诚信与科技伦理”学术研讨会。会议就科研伦理原则与科研活动的行为规范、科研诚信的监督与治理、高科技对伦理法律和人的基本权益的影响、工程风险治理的伦理对策、工程伦理与负责任创新、科技伦理教育的模式与方法等当代科研诚信与科技伦理前沿问题进行充分和深入的交流讨论。此次会议的一个特点是得到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单位和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还特设研究生论坛。我会科学精神与科技伦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段伟文研究员在RealAI主办的2021人工智能产业治理论坛上作了“走向社会信任与多方共建的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报告,讨论了数字时代的科技伦理和社会信任的危机与重建。我会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肖显静教授在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伦理与技术伦理名家讲座”,作题为“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危机’与学术不端”的学术报告。我会理事刘永谋教授与国外学者共同探讨了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和防控问题,在《科学·经济·社会》2021年第1期上发表了“全球疫情技治的文化比较”一文,等等。
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我会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于4月20日举办“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沙龙,于9月17日举办“现代科技与油藏工程”科普讲座。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推进公众理解科学(尤其是化学)的研究项目,专业委员会主任任定成教授主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雁翎编审策划的《科学元典》丛书,被收入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销量超过100万册,并于2021年9月推出为中学生量身定制的新版,在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上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专业委员会多次召开小范围研讨会,讨论如何以《科学元典》丛书为平台来提升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凝心聚力,深化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今年是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自然辩证法类课程作为全国理工农医科研究生的必修政治课40周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自然辩证法学科形成了自己的鲜明风格和特色,并与时俱进,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
加强学科调研,开拓学科发展新的空间。在我会副理事长陈凡教授为代表的众多学者的多年努力下,作为二级学科的科学技术哲学,在当前哲学学科调整中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有望进一步提高学科位置,为自然辩证法事业迎来重要发展契机。我会农业高校系统专业委员会对全国农业高校自然辩证法概论课进行调研,了解目前农业高校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情况。我会农业哲学专业委员会在严火其主任的主持下,推动在南京农业大学为本科生开设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农业伦理学概论”课程,并录制了慕课。由我会理事易显飞教授作为首席专家领衔申报的“科技哲学与科技伦理治理创新研究中心”获批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开展学术交流,积极探讨自然辩证法课程与教学改革。在我会多位理事的推动下,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多家单位举办了“北京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会议以“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为主题。为迎接建党100周年,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举办了2021年“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以持续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
丰富课程教学活动,推动课程教学与科技相结合。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促动,我国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正在迈入MOOC教学阶段。我会理事张明国教授联合北京多所高校教师、主持建设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MOOC和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MOOC,由此衍生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推动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走向深入。
加强学科规范建设,深入总结学科发展史,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获批。我会开展多年的自然辩证法名词审定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自然辩证法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在对整个初稿进行最后的审定工作。我会科技方法论专业委员会收集、梳理中国科技方法论研究领域的老前辈,包括孙小礼教授、傅世侠教授、张巨青教授等学者的科研、教学事迹和相关文献资料,并策划相关著作的出版。由我会副理事长刘孝廷教授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及其当代创新研究”获批,对于梳理和总结自然辩证法事业发展史,深入探讨未来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创新发展有重要意义。
四、弘扬学术传承,活跃学术思想,搭建多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我会坚持优良的学术传承,聚焦时代发展主题,充分发挥自身作为交叉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找准学术研究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不断推动学术和理论创新;同时,立足于中国国情,加强问题导向,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学术成果助力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品牌学术会议持续开展,推动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自然辩证法学科在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导引下,研究领域遍及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等基础研究,囊括数学哲学、物理哲学、化学哲学、地学哲学、医学哲学、生物哲学等应用研究。围绕自然辩证法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我会培育了多个学术品牌会议,一年来召开的会议、以及近期即将举办的会议有:第二十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全国地学哲学第十七届学术年会、第十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第九届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第三届全国生态学哲学暨第九届生物学哲学研讨会、第九届哲学工作坊、第七届赛博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北京科学哲学论坛、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人文论坛99-100期、2021年中国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学术年会暨首届儒释道文化与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北岳恒山高峰论坛,等等。这些学术活动,都是学会历年来形成的精品和传承的典型研讨会,持续彰显了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学术风格和特色,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术前沿研究和探讨。围绕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前沿科学技术中的哲学问题等,开展学术研讨,一年来举办的学术会议有:第六届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哲学与认知科学明德讲坛第12-20期、第一届“智能社会与意识形态”工作坊、第三届可靠性的技术与哲学研讨会、当代科技哲学前沿论坛、“会聚技术与化学哲学”工作坊、第二届“贡院-砚湖”科学技术哲学论坛、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问题哲学第二届全国学术会议、“量子科技的哲学挑战”学术研讨暨著作发布会,等等。这些学术会议和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术前沿发展,取得可喜的成果。
坚守学术初心与引领创新相结合,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一年来各级组织举办的活动有:庆祝《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1年度“科技伦理与人的发展”学术年会、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年会、安徽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年会、纪念陈昌曙教授逝世10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廖正衡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苗东升教授逝世一周年纪念会、“自产食疏: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讲座”、自产食疏与日常生活伦理书稿讨论会、两山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两山微课堂讨论会、中国绿色供应链创新联盟绿链网IPV9系统演示交流会、博物·生态讲书会,等等。这些学术活动形式灵活,主题聚焦,有利于提高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
五、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走向世界
我会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互动,努力开放拓展,积极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彰显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积极举办和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联系。2021年4月26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CSPT)与国际技术哲学学会(SPT)的首次高层对话”如期举行线上交流会议。此次论坛邀请了国际技术哲学学会(SPT)代表为SPT现任主席、荷兰特温特大学哲学系教授Pieter Vermaas及继任主席、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教授Inmaculada Melo-Martin,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陈凡教授,东北大学陈红兵、王健教授等参加,就中外技术哲学与STS的研究与合作展开深入交流。10月1-2日,由我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第四届亚洲自然哲学会议”如期举办。9月20日,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北京科普发展和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开放科学与科学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科学中心成功举办,论坛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来自国内外近30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6月23日,我会科技与社会专业委员会协助筹办召开“哲学与技术”国际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交流研讨会,会议邀请了《Techné》编辑Ashley 与Kirk Besmer教授、《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编辑Luciano Floridi教授、《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编辑Zahra Meghani教授就国际期刊论文发表的相关问题与与会者进行了交流。
持续加强以国际学术讲座、国际课程、专题报告为代表的国际学术品牌模式建设,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做学术报告或进行学术交流。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办两期国际讲座,邀请纽约大学哲学系Michael Strevens教授做“知识机器与科学中的动机问题”“知识机器和科学中确证理论的角色”的报告。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举办国际课程,如第13届清华-匹大科学哲学暑期课程,中国人民大学明德讲坛举办国际会议“预测处理、适切方向与因果推理”特邀报告的有世界著名认知科学家Andy Clark(萨塞克斯大学教授)、Ruth Chang(牛津大学教授)、Katja Maria Vogt(哥伦比亚大学教授)、Berit Brogaard(迈阿密大学教授)等。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邀请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乌德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Dieks教授做“物理学中的类比与隐喻(Analogies and Metaphors in Physics)”的学术报告会。这些交流活动的常态化,推动着中国自然辩证法国际学术交流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六、深化组织改革,提高服务水平,持续推动自然辩证法各级组织健康发展
一年来,我会按照中国科协“坚持中国特色的学会发展方向”的改革要求,围绕“全面提升群众组织力、学术引领力、战略支撑力、文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等“五大能力”,着力深化组织改革,进一步规范学会发展。
在组织建设方面。进一步推动学会机制建设和规范管理。根据章程规定,按程序召开党委会、理事长会、常务理事会、理事会、监事会,保障研究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在学会能力提升项目所修订制度的基础上,对修改、新增制度进一步分类审查,逐个完善修改,将成熟的制度分批提交会议审议。加强对分支机构的规范管理,在总会的指导管理下,农业高校系统专业委员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分别完成换届工作。近年来处于停滞状态的企业发展专业委员会、产业哲学专业委员会,由总会指导下进行机构整顿工作,恢复了组织活力。密切与地方学会的业务指导联系。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分别召开会员代表大会,推动地方自然辩证法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期刊建设方面。一年来,我会主办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医学与哲学》两本学术期刊运转顺畅,期刊编辑效率与质量稳中有升,在文章转载率和引用率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学术竞争力。研究会召开《自然辩证法研究》第八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第八届编委会工作条例和第八届编委会负责人名单。《自然辩证法研究》立足于为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服务的办刊方向,突出了自然辩证法学科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特色,加强在职人员的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了审稿、编辑、校对程序,营造学术期刊发展生态环境,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
在会员服务方面。我会坚持发放学会《工作通讯》,大力吸收会员,特别是青年会员,不断提升服务会员的信息化水平。对个人会员管理实行统一会员编号档案管理和会员证书管理,建立了相关档案。对个人会员管理系统进行了升级、完善,不断提升服务会员的信息化水平和会员管理制度化水平。同时,积极推进会员服务与管理机制的改革,启动会员管理制度的修订与完善。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持续推动学会信息化建设,我会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会员管理系统、期刊投稿系统等,进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会员管理系统、期刊投稿系统不断完善升级,提升服务水平。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逐渐增多,点击量也逐渐增大,有力地促进了我会的对外宣传,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一年来,我会之所以取得了上述成绩,要感谢中国科协的正确领导,感谢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感谢工作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地方研究会的共同努力,感谢各位理事、会员和秘书处同志的辛勤劳动。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需要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一是长期困扰我们的学科定位和话语权问题,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建制上,其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作用尚需取得进一步突破。二是学会智库建设亟待加强,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长期以来我们长于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但在理论向实践的转换方面相对较弱,重大项目少,重要成果不多,智库建设及其成果尚有很大提升空间。三是学会组织的基础建设亟待加强,会员数量少,分支机构多而不强,地方学会生存困难,尤其是近年来总会也面临人员和经费不足等问题,需要从长计议,勇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动学会向现代化科技社团方向迈进。
 
关于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深刻领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深刻认识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为国服务”的优良传统,不断加强我会的组织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切实促进中国自然辩证法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坚持政治理论武装,以党建引领学会业务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为我们做好当前工作、谋划推动“十四五”以及更长一个时期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对发展形势的重大判断,着力加强政治引领,注重方式方法创新,自觉把自然辩证法事业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要坚定不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建强化新时代学会使命和价值认同,带头增强改革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更高标准,强化责任担当,压实主体责任,坚决破除制约深化改革的制度藩篱,强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落实,激发学会组织活力,深入实施“党建强会计划”,促进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推动学会业务创新发展。
二、把握时代趋势,加强前瞻性布局,开拓学科发展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自然辩证法作为沟通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桥梁,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学科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既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色,积极推动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制,又要结合当代科技发展的特征、趋势和国家社会需要,努力探索、开拓自然辩证法本身的学科发展新空间,实现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面对哲学学科调整的重要历史机遇,积极推动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地位提升。要深入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引导和落实“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精神和思路,实现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经验和信息的共享,加强学科规范的指导与建设。稳步推进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报告的编写工作,借鉴中国科协组织的各学科发展报告编写模式,以工作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为依托,组建专家组,编写学科发展报告。
三、加强创新智库建设,坚定不移地践行“为国服务”宗旨
要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文理学科交叉的优势,组织动员各分支机构、地方研究会和学会的各类专家积极参与高水平创新智库建设工作。尤其是在开展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推动科研诚信、参与科技治理、健全科技伦理体系、提供政府决策咨询服务等方面,要体现自然辩证法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前瞻性、长远建设性。要加强学会重要学术交流活动信息数据的汇交挖掘,建立健全学术交流成果的提炼转化机制,及时把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凝聚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智慧。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鼓励我会学者针对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需求,积极承接科学论证、项目评估、行业标准制定、职业资格认定等任务,参与重大工程项目、行业技术标准的咨询研究和决策论证,积极建言献策。要不断开阔视野,创新智库发展模式,拓展智库工作新格局。围绕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智慧城市、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等,以社会调研、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定期开展智库活动,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高质量的决策建议报告。
四、提升学会组织建设水平,打造更具高效活力的支撑和组织体系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加强学会群团工作出台了专门的指导意见,中国科协也制定了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具体管理要求,有许多新的要求。我会必须遵循中国科协主管和社团法人治理的双重特点,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组织纪律,贯彻落实中国科协规章制度和有关改革措施,认真研究、系统梳理,确立新时代学会创新发展的目标任务,明确要求,切实推进学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常务理事会、理事会要进一步发挥作用,领导各分支机构和工作委员会依法开展工作,把握重大事项。要健全各分支机构工作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实现监管服务全覆盖,充分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五、加强会员发展与服务,增强学会凝聚力
要强化会员发展机构,进一步明确职能、清晰任务。完善总会、工作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省市区研究会的会员发展和管理体系。改进分支机构考核机制,逐步推动把会员组织结构和会员发展情况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动员各级组织积极发展会员,壮大人才队伍。要优化会员队伍,加宽拓展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相关领域会员的发展,强化自然科学工作者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盟。尤其重视在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发展会员。加强会员登记制度,规范会籍管理,完善多元化的会员机构,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并重发展。明确、完善与强化会员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加大服务力度,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搭建多层次的服务平台,努力实现“会员优先、会员优惠”,体现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别,充分满足广大会员需求。宣传会员事迹,表彰模范会员,举荐优秀人才。
 
各位理事、同志们!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科协的正确领导下,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以改革突破发展难题,以创新展现担当作为,团结引领广大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继往开来,接续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作出新贡献、创造新辉煌!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年第12期要
(2021年12月18日出版)
 
 
卡罗尔疑难辨析……………………………………………………………贾国恒,郭  婧
格里奥与埃博拉
——西非地区埃博拉疫情科学传播的地域化与后殖民化 ………………………杨  正
“社会—技术”争议中“混合论坛”理论的再审视 …………………孟天昊,刘崇俊
中西异“数”
——一项关于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神秘数字的比较研究 ………………王怡萌,刘  兵
 
 
 
 
 
 
 
 
 
 
第五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
 
2021年10月22日至24日,第五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哲学研究中心(筹)以及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山西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院校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有关师生60余人参加了研讨交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董春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特别助理朱灿平,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国林,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成素梅,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高山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副社长裴旭、党总支副书记于秀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石云里、党委书记褚建勋、党委副书记王晓燕,科技哲学系执行主任徐飞等出席开幕式。
主要议题包括:第一次、第二次量子革命引发的哲学问题;量子计算的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问题;量子场论中的哲学问题,包括规范场、代数量子场论等中的哲学问题; 量子引力理论的哲学问题,包括超弦和其他量子引力理论中的哲学问题;当代量子诠释学问题;物理学哲学中的其他哲学问题,如量子逻辑等。还包括中国科大量子科学系列丛书的新书发布。
23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吴国林教授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科技哲学系主任潘建伟院士通过视频致辞,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也对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讲话回顾了近代物理学从哲学中脱胎成长的历史,阐明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所存在的哲学困境,通过对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学之间的差异分析,强调了量子科学可能带来的观念变革,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的同步思考与探索,希望大家共同探索科学家和哲学家深层交流的现实渠道,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通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特别助理朱灿平全面介绍了中科大正在进行的特色文科建设,指出中科大的特色文科是以“科”字为本色的新文科,未来发展会继续坚持全院办学、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坚持特色发展。董春雨教授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向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回顾了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辩证法研究者们做出的贡献,希望物理学哲学的研究也能创新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在开幕式后的“中国科大量子科学出版工程系列丛书”发布环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副社长裴旭向与会代表们特别推介了这套丛书,它是我国量子科学领域的首套大型系列丛书,内容涵盖量子通讯、量子测量、量子哲学等多个方面,为量子科学成果的传播、研究的深入、人才的培养等带来了积极的作用。
本次大会的报告环节共有六场报告。第一场大会报告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董春雨教授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凯教授做《量子力学基础、量子信息与智能意识的思考》的报告,梳理了量子力学相关基础理论的发展以及形成的争论,并就量子物理基本问题的检验、量子计算与模拟、意识以及自由意志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指出量子测量实际上是观测者的意思与物质的演化相结合,基于此,量子测量的真随机性为人类自主意识的起源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做《量子物质之存在及其诠释》的报告,指出量子物质的存在不同于经典物质,不同的量子力学理论(诠释)是对量子物质的不同描述和揭示,量子力学本身是诠释学的,量子延迟选择实验解释了量子力学是诠释、阐释和理解相纠缠,量子力学的真理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本体论真理与实践认识论真理形成的实践真理,量子世界是一种可能世界。山西大学高山教授做“Can the Measurement Problem be Solved with Hidden Variables Consistent with Relativity?”(《相对论隐变量理论能解决测量问题吗?》)的报告,具体讨论了关于隐变量是否存在的争论,玻姆关于量子力学的隐变量解释中提出了比较完备的隐变量理论,贝尔在玻姆理论的基础上指出隐变量是存在的,相对论隐变量理论是贝尔定理在一定程度上的扩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素梅研究员在其报告《量子实在的客观性与建构性》中聚焦量子实在,指出量子实在是量子理论所描述的实在,具有实在和对象的双重性。用传统观念来看量子理论会产生悖论,这就要求观念上的转变。微观粒子真实存在情形与理论描述之间、测量中不可知功效或作用与可知测量结果之间存在断裂,这是导致多种量子力学解释的原因。
第二场大会报告由电子科技大学万小龙教授主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查有梁研究员在《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的报告中,结合自身多年的思考,提出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有内在的密切关系,宇宙中充满信息,信息在传播中就具有能量,信息的储存就占有空间和拥有质量。南京大学王俊凯同学在《对现代物理学的语言符号学探讨》报告中聚焦语言符号学,指出了现代物理学语言具有体系化、符号化以及象征化的倾向,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符号学分析。北京大学陆仲豪同学的报告“Personal Identity in the Everett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当薛定谔的猫进入箱子时,对应这只猫至少有两个继任者。或者说,这两只猫是否是相同的?报告关注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解释中的位格问题,指出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解释将凸显自由意志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齐磊磊教授在《从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引发的对计算机模拟方法的哲学思考》的报告中,结合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复杂物理系统的研究,指出计算机模拟方法在处理复杂性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阐明了如何对复杂系统进行计算机模拟。
第三场大会报告由华南理工大学陶建文教授主持。苏州大学李继堂教授在《量子诠释学如何可能?》的报告中,指出量子贝叶斯主义作为一种新的量子力学解释可以作为量子力学解释与量子力学诠释的桥梁。华南理工大学罗栋副教授的报告《物理的几何与纯粹的几何》认为纯粹的几何是公理化系统,而物理的几何是对公理化系统的解释,并系统深刻地比较了康德、爱因斯坦、迪沙利分别提出的几何分类。山西大学乔笑斐副教授在报告《弦论之争与新物理学范式的变革》中指出现有的对弦论的集中辩护,退却到了范式,而范式并不是为弦论本身辩护,弦论实际上是个工具箱,它是不依赖于弦理论本身的一个集合,弦论是描述所有宇宙,而非我们这个宇宙。北京工商大学王东讲师在报告《机器学习与科学发现——以洛伦兹变换为例》中,关注机器学习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并以洛伦兹变换为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叶向军特任副研究员在《基础物理研究中对物理学哲学的诉求》的报告中从自身经验出发,指出对一个哲学问题要再次成为物理理论,才有可能完全解决这一哲学问题,物理学哲学解决基础物理研究的问题要再次变为物理理论,这一问题才算解决。
第四场大会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李宏芳教授主持。华南理工大学陶建文教授在报告《似是而非的现在与延迟选择实验新释》中指出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交叉的,而非延续来到,现在或当下感知的实践模式实际上是胡塞尔的“时晕”或詹姆斯的似是而非的现在。武汉大学蔡恒进教授在报告《量子、经典和意识:三个世界的新划分》中指出最早的意识是自我与外界之分,人类的认知坎陷(cognitive attractor)是人类主观意识或自由意志的体现,并以此为起点开启了对世界概念化的认知过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涵同学在报告《量子力学基本假设的现象学诠释》中将粒子的量子性表达分为对外表达的部分以及被屏蔽的部分,这一划分是粒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导致的,从这一观点出发似乎可以对量子力学基本假设进行一定的诠释。北京师范大学颜瑞钰同学在报告《量子力学的完备性探析》中指出玻姆的局域隐变量理论(局域实在论)被否决,纠缠粒子之间存在强于经典的超距关联,当前尚未有证据说明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但被否决的多为在局域性框架下进行的研究,从非局域性视角下还需深入研究。
第五场大会报告由苏州大学李继堂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蔡肖兵副教授做《不确定关系:γ-射线显微镜实验、EPR思想实验、波普尔思想实验》的报告,通过对上述三个实验的具体分析,探讨了对不确定关系的理解。山西大学彭鹏副教授做《量子光学实验的基础问题》的报告,详细阐述了量子模拟的相关问题,包括量子模拟的理论基础,量子模拟模型的正确性如何保证等,指出量子算法目前优于当前的经典算法,而经典算法也有可能进步。北京师范大学欧祥威同学的报告《从大数据揭示因果机制的可能性》指出利用结构因果模型在一定条件下能从大数据推断出因果关系,因此存在从大数据揭示因果机制的可能性。
第六场大会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哲学所蔡肖兵副教授主持。电子科技大学万小龙教授做《严格隐变量视野下的量子疑难》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其在“严格隐变量”思想指引下关于非经典逻辑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哲学所颜春玲博士后做 “An Approach to Under-determination from Effective Quantum Theories”的报告,提出有效量子理论实际上是由一个经验范围的非基础性理论,且非基础理论不一定有边界,如何有效划分边界实际上为量子理论的非充分决定性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中国科学院大学李宏芳教授做《量子信息的本质及其与量子物质的关系》的报告,指出量子物质具有坚固性,这是由于量子力学保证了其基本粒子的稳定性,由此物质似乎是关于能量和稳定性的,而信息又是物理的,由此信息与能量、能量与物质之间存在着关联。基于建构结构实在论,量子信息的结构要素体现量子物质的结构实在。
每场报告均设置交流探讨环节,围绕报告内容,参会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整个大会报告包括了老中青三代学者的思考与分享,涵盖了哲学与物理学的多个方面,通过报告和研讨,不仅推动了物理学、哲学内部的交流与思考,而且也促进了两学科之间的对话与交融。
24日下午闭幕式由成素梅研究员主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徐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国林分别致辞。作为会议具体承办方,徐飞感谢与会专家的共同努力,成功实现了物理学和哲学两大领域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希望这一机制能够继续保持和完善。吴国林对此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表示这是一场独具特色的学术盛宴,特色有三点:一是联盟性,是物理学与哲学的联盟,预示着未来两学科将走向新平台;二是年轻性,多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参与为会议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预示着未来的发展将迈向新时代;三是前沿性,多位专家的精彩汇报走在了学术研究的前端,预示着未来的研究工作将踏上新高度。最后,电子科技大学万小龙教授代表第六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承办方致辞,欢迎大家两年后以新的研究成果再次相聚。
 
(华南理工大学胡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燊 供稿)
 
 
 
 
 
 
中国逻辑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大会
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问题哲学
第二届全国会议综述
 
2021年10月30日至31日,“中国逻辑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大会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问题哲学第二届全国会议”于厦门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逻辑学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问题哲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华侨大学问题哲学研究中心承办,厦门大学哲学系协办。大会以“逻辑与科技创新”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同时参会的方式进行,共有149名专家学者参与大会,接受论文78篇。大会开幕式中,华侨大学副校长曾路、厦门大学前副书记、副校长潘世墨、中国逻辑学会会长杜国平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特发来贺信,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本届学术交流分为大会学术报告及分论坛学术报告两个环节,与会学者就逻辑学和问题哲学相关问题展开多视角、多领域的热烈讨论。现将本届大会学术交流情况综述如下:
一、大会学术报告
开幕式大会学术报告由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张学立教授主持。在大会学术报告中,瞿麦生系统地阐述了经济共生逻辑思想,并强调,没有逻辑学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社会理性的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一报告引发了专家学者们的强烈共鸣。张建军指出,在珀尔因果模型论的基础上对共伴式和干预式假设性思考的研究,使得假设性思考中基于形式蕴涵的量化机制得以清晰呈现。通过量化机制的把握解决“实质蕴涵怪论”问题造成的假设性思考疑难,消除因果模型论的“反经典外貌”,维护实质蕴涵理论的基础性和普适性,经典逻辑在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研究中的基础功能和作用可得到进一步开掘。翟锦程认为,目前逻辑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不能起到在西方哲学体系中那样的根基作用,因此,他提倡从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这一特定的思想生态来挖掘对中国传统哲学起到根基作用的“中国的逻辑”,从而建构根植于本土的中国逻辑知识体系。洪龙简述了人工智能和逻辑的起源、背景、发展及其相互关系,评析了现有的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学派、人工智能的学科性质、Alpha系列成果的研究层次等。此外,他提出大数据、智能、并行计算对应空间、人间、时间的观念,并对术语“人工智能”进行新的刻画。问题哲学研究引起了哲学界的广泛关注。马雷展示了近几年问题哲学研究的诸多理论成果,如Why-问题研究、语用学视角的问题理论研究、现象学视角的问题理论研究以及杜威、尼科尔斯和洛夫问题理论研究,他鼓励专家学者们更多地参与到问题哲学研究中,并且指明了未来问题哲学理论研究的多种可行路径。
闭幕式大会学术报告由厦门大学哲学系胡朝阳教授主持。在大会学术报告中,张学立认为,建设逻辑学一流学科,首先要实现建设理念上的创新,而理念创新的新进路就是新文科建设。他从概念、特征及意义等方面阐释了何为“新文科”,并指出了新文科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方略以及基本路径。又将“新文科”建设理念应用于逻辑学科建设中,给出了具体方案。郭佳宏介绍了基本命题逻辑中实质蕴涵的形式定义、背后动机、主要问题和观点。通过系统的论述,他指出日常条件句推论的“非单调性”很可能是人们对“真”的层次要求不同导致的假象。此外,他运用普利斯特的观点对实质蕴涵是否恰当刻画“如果…那么…”做了合理性形式辩护,也表明了实质蕴涵的根本局限所在。林胜强指出,基础逻辑教育教学是整个逻辑学事业最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一些原因,基础逻辑教育教学面临诸多困境。由此,他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呼吁逻辑教育工作者携手努力,共同推动逻辑学的发展。刘明明对博弈逻辑的概念进行了探析,展示了当前博弈逻辑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其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分析,并且对博弈逻辑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此外,他对中国古代博弈逻辑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应用价值作了简要说明。万小龙认为,非经典逻辑是统一解决几乎在所有基础科学或人文学科中双重缠绕的基本问题“整体性、辩证性和不确定性”的基础,非经典逻辑的基础本身需要更基础的数学与哲学反思。他提出了模态逻辑基础的四大等价变换,即真值函数CP系统与非真值函数CPH系统等价、非真值函数式的簇与必然算符等价、一元非统一赋值与二元统一赋值等价和去冗后标准语义与经典框架的簇语义等价。
二、分论坛学术报告
本届大会共设立三个大会分论坛。分论坛一围绕逻辑前沿问题、逻辑思想史、逻辑与问题哲学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分论坛二则聚焦于逻辑与人工智能、理论科学、技术、教育等多领域的交叉研究;分论坛三采用线上会议的方式进行,方便无法到达现场的专家学者展开与会议主题相关的学术交流。
(一)分论坛一
分论坛一由天津商业大学经济逻辑与创新研究中心瞿麦生教授和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刘明明教授主持。魏燕侠系统梳理了章士钊对中国逻辑学发展的贡献,她指出,章士钊是近代中国逻辑的助产士,他使中国近代逻辑应运而生,推动了逻辑科学在中国的发展。黄朝阳对柯比的“思维规律”思想进行了评析,指出柯比的“思维规律”思想,对于我们重新思考“思维规律”,推进逻辑学科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何孟杰认为,“即使”句“M,Q;即使P也Q”是高频句式,而刻画其语义之既有方案多存反例与疑点。由此,他针对疑点论证了M、P之间存在削弱性单调关系,提出系列假说并进行了语义实验。朱荣春指出,问题分类影响对对象本质的认知与界定,根据判断标准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可将问题分为三类:概念问题、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基于上述分类,他将本质界定为“是人类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基于特定目的做出的实用性约定”。并且,他提出在化解事涉社科人文领域的认知冲突时,应遵循三步分析法:先澄清概念(概念问题),再判断真假(事实问题),最后判断好坏(价值问题)。郑炳楠指出,生活实践无法脱离语言,因此,人与机器在生活实践中进行着语言游戏。他基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认为可以期待一个由人和机器共同构建的生活形式。张玉雪对马克思逻辑与历史统一思想进行溯源式剖析,从理论架构和现实实践着手,分析了这一理论随着时代、实践变迁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龚毅指出,人们对科学的释义总是感到有某种不够精准的成分,究其根源,科学、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等都有着“客观、基础原理”的两大逻辑本质,缺一不可。
(二)分论坛二
分论坛二由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曾庆福教授和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林胜强教授主持。何纯秀以厦门大学逻辑竞赛复赛和某单位招聘逻辑测试为样本,对高校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现状进行分析,主张培养大学生的逻辑素养,扩大课堂之外获取逻辑学知识的途径。黄荣彬指出,学界近来频繁出现“学科交叉融合”这个语词,我国在交叉融合学科研究的制度方面也有新的重大举措,然而,“交叉学科”和“融合学科”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因此他用纯形式的方法对两者进行了辨析。甘进指出,严复不仅使用“逻辑”对译logic,还使用“逻辑”移译science。由此,他对“逻辑”一词进行了溯源分析,认为“逻辑”同时成为了logic和science概念的容受器,是综合音韵、义理和功能的考虑。刘明亮指出,克里普克关于信念之谜实际上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论证,即信念之谜论证和反描述主义论证。前者通过为同一替换原则辩护而间接否定了涵义概念,后者则直接否定涵义概念能解决信念之谜。他对上述两种论证加以评析,并指出了弗雷格主义面临的真正问题。段天龙论述了内容概念的两条发展路径及其问题,认为内容概念实质上是对命题部分的说明,故其应该遵循和反映一般的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基本思想。由此,他认为合理的内容概念应该建基在对互相影响、传递性和组合性等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基本直觉的考察之上。闻菲梳理了沃尔顿的论证相关性概念和应用,并对相关性问题的本质及有关问题给予了说明,同时希望由此对非形式逻辑与论证理论中的相关性部分进行有益补充。武林指出,可将行动的基本成分和基本联系称之为元维。他认为,形成元维基本逻辑,并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可以减少、或避免各类不利问题与危害,提高行动的效果。他初步提出元维基本逻辑为:基本、整体、联系、进化。柳下弈认为,只有不同种感觉神经之间才能因同步兴奋建立经验连接,对脑神经活动给出清晰的逻辑,完整地给出脑神经核心工作机制,使得各种意识现象可能获得简明解释。由此,他提出了多元感觉神经连接组合并行计算主体实现集数理形式及其人工技术的实现路径。
(三)分论坛三(线上)
分论坛三由东南大学陈爱华教授和广西财经学院马亮教授主持。金承光对法律逻辑学进行了历史考察,认为我们目前至少存在着两种意义不完全相同的法律逻辑学——教学体系意义与学科体系意义上的法律逻辑学。张逸婧基于对西方中心视角的反思,认为深入理解西方学者的观点及其背后的政治考量,或可为中国思想赢得话语权找到契机。张学义指出,问题理解包括问题的语法表达、语义陈述等,同时也包括问题理解主题的主观因素,涉及问题主体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机制。实验哲学采用社会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的方式探究哲学话题,可对问题理解主体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机制进行检测,进而深化对问题理解的认识,是一种值得探究的问题哲学研究进路。李章吕认为,借助概率动态认知逻辑为三门问题建立概率认知模型,可以清晰地呈现换门与不换门赢得汽车的概率,以这种整体的视角理解三门问题,可弥补其它解决方案的不足。此外,这种处理方式也可以为睡美人问题、彩票悖论等概率问题的处理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方案。朱诗勇指出,根据对逻辑的概念考察,妨碍技术创新的不是逻辑,而是具体的技术传统;以实践理性的逻辑形式为基础的技术创新逻辑考察表明,技术逻辑是技术创新自由的唯一基础,是技术创新思维的指南针,是技术批判的基本工具。程和祥指出,在经典命题演算公理系统中,由于演绎定理的运用,演绎序列通常都会较为简单;而证明中只能使用公理和MP规则,使得证明的步骤较为复杂。因此,他针对如何寻找“证明的技巧”以及如何搜索演绎序列这两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应腾从论辩视角对因果推理进行探究,认为从论辩视角出发,将因果推理的过程表达为论证的冲突和选择,为描述和解释因果关系提供了一种更具认知特点的方式,将有助于为因果推理建立灵活的推理和解释模型。涂美奇认为还原论的命题理论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她引入了代数方案,用这种非还原的命题理论来解释命题。魏涛指出结构方程是一种明确、清晰的因果关系表征方式,但是所构建的反事实语义遗留一些逻辑问题,比如真值条件问题、有效推理问题及分离规则和等价替换失效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王晴对欣提卡“知道+谁……”句式的形式化以及欣提卡为之所作的哲学辩护进行了细致解读。赵奥佩以人工智能的具体实现为目标,从思维计算、符号表征、智能系统三个方面出发,探究逻辑学在“深度学习”中的应用。邓茂林在生存论-存在论现象学视野下对“问题”的原初意义进行阐释。他从海德格尔现象学论题“人的意义问题”和“存在问题”出发,推论“问题”探究不能脱离人及其存在。人是一种“发问”的存在者,我们生活在发问这种存在之中,并对“问题”有所领会。根据事物之“向来所是与如何是”追问“问题”自身。从发问的时间性出发研究问题的形式结构。在问题视域下对此在的生存进行剖析来展示“问题之意义”。程橙对形象推理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形象、形象思维以及形象推理这些核心概念给予清晰的阐明,从形象推理的要素、形象推理的哲学立场以及形象推理的规则等方面对形象推理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论述。
在大会闭幕式中,中国逻辑学会秘书长郭佳宏、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许斗斗、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朱菁分别对大会进行总结并发表致辞,最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问题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阳宣布大会结束,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张博文 供稿)
 
近年找矿重大突破经验交流会
暨《找矿思维成功案例》首发式在京举行
 
 
为促进新一轮《战略性矿产国内找矿行动(2021-2035年)》,以“分享经验理念 促进发现突破”为主题的近年找矿重大突破经验交流会暨《找矿思维成功案例》首发式10月28日在京举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刘大锰、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主任吴登定、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彭齐鸣先后在会上致辞,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副司长杨尚冰在会上讲话。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程利伟主持。
会议认为,2011—2020年实施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历经十年取得了系列重要找矿突破,同时在基础地质工作和地质科技创新等方面也取得丰硕成果,圆满完成预定目标。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在相当长时间内将保持高位,资源约束趋紧的态势没有明显改观。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必须夯实国内大循环资源基础,加大国内勘查开发力度,提升战略性矿产安全保障能力。
会议指出,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我国将“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一轮找矿行动应强化基础地质工作,加大勘查特别是精查力度,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处理好地质找矿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会议交流了内蒙古大营铀矿等8个找矿成功案例,介绍了经验。期间,主办单位向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有色地质调查中心、中核地质总局、中化地质总局、中国建材地质勘查中心、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等8家单位进行了赠书。
《找矿思维成功案例》是地学哲学文库的第22本著作,是地学哲学最新研究成果。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发现的20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发现案例,涵盖能源、金属、非金属等10多个矿种,通过找矿思维确定、技术方法选择和勘查发现过程的回顾和分析,总结地质认识和方法技术,凝练找矿哲学思维,是新时代地质找矿人的智慧结晶,可供今后的找矿工作借鉴参考。地学哲学是原地矿部部长朱训同志开创的一门地学与哲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科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哲学问题,它把地质工作从哲学高度加以归纳,实现哲学上的升华,又反过来指导地质工作的研究和实践,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从20世纪80年代创立以来,地学哲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促进地球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会议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召开,来自全国127家地勘单位3800多名代表通过线上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学哲学研究分会、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矿产勘查分会协办,中国矿业联合会地学哲学委员会承办。
 
 (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杨光坤 供稿)
 
 
 
 
 
 
 
 
 
 
 
 
 
 
 
 
四川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暨成都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2021年年会在成都召开
 
2021年11月6日,四川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暨成都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1年年会在成都顺利召开,本次年会主题是“庆祝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科技发展成就与经验启示”。会议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承办,根据属地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本次年会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四川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四川大学胡良贵教授,四川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监事会主任、成都理工大学原副校长王迎川教授,四川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晓勇教授及研究会160余名会员代表参加会议。
开幕式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康莲萍主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戴丽红教授致欢迎辞。她简要介绍了学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她指出,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正在全面推进的背景下,自然辩证法的交叉学科属性,有更加突出的优势与意义。我们这次年会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科技发展成就与经验启示”为主题,充分体现了自然辩证法研究所蕴涵的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特质与时代价值,意义十分重大。
四川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唐晓勇教授代表四川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成都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致开幕词,他指出,这次年会是在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开展、全党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即将召开的背景下举行的,这一背景也赋予了本次年会以特别的意义。他希望与会代表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科技发展历程的基本经验和新时代高校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建设这一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努力取得丰富的学术成果。他对各位代表在疫情背景下以“云端”方式莅会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对承办会议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马克主义学院表示衷心感谢!
会议分主题报告、学术论坛和教学论坛三个时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查有梁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刘孝廷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万小龙教授分别作了题为《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辩证法》《关于成渝建设国家科创中心的浅见》大会主题报告。报告内容涉及量子力学、信息科学、自然与自然辩证法的概念与学科发展定位、生命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产业协同、生态屏障以及成渝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等方面内容。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何洪兵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李元光教授、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谢瑜教授分别担任主持和点评专家。
在学术论坛环节,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薛立波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谢瑜教授、西南石油大学张华春教授、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春和教授、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邱高会教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薇博士先后分别就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科学家、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共同富裕的技术理性分析、恩格斯的自然生态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等方面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在教学论坛环节,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敬狄博士、西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洪波教授、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贝教授、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夏文利副教授、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何理教授等围绕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尤其是“自然辩证概论”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成都中医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支才教授、西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蒋道平教授、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奋生教授、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俊教授分别担任主持人和点评专家。
闭幕式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忠伟教授主持,四川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松涛教授做大会总结。他认为本次会议有四大特色:一是主题报告高端前沿、学术含金量高;二是学术论坛报告充分彰显自然辩证法学科特色;三是教学论坛校本特色鲜明,同行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教学效果;四是各会员单位高度重视,会员参与面广,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会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戴丽红、黄澜 供稿)
 
第四届北京高校博士生“思政课”教学研讨会(线上)
通 知
 
  承蒙各位的关注和支持,迄今我们连续召开了三届北京高校博士生“思政课”教学研讨会,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持续开展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交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北京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第四届北京高校博士生“思政课”教学研讨会(线上)”。
本次会议:(1)全部在线上进行,会议平台为“腾讯会议室”; (2)内容涵盖“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两门思政课。
  会议内容如下:
  主题: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议题包括但不局限于:(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经验及体会;(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经验及体会;(3) 两门“思政课”关系的认识和对策;(4)两门“思政课”教学方法:专题教学的利与弊;“线上+线下”教学设计与实践。
  会议时间:2021年12月5日(周日):8:30—12:30
  会议地点:腾讯会议室,ID:待定
联系人:王娜 手机号:13911995538(微信可搜索手机号) 邮箱:wangna@buaa.edu.cn
张明国 手机号:13522431840(微信))
 
  北京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1年10月8日
 
“建党百年历程与科技与社会(STS)的和谐发展”
第13届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通知(第二轮)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动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和科技与社会(STS)的创新发展,促进全国科技与社会(STS)研究的学术交流,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主办,“第13届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年1届)将于2021年12 月03-05日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华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院”和“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现将会议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建党百年历程与科技与社会(STS)的和谐发展”
  二、会议时间
  2021年12 月03-05日(03日全天报到,05日下午离会)
  三、会议地点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文3栋6楼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601
  住宿:广州市大学城校区雅乐轩酒店或广州大学商务酒店
  四、会议费用与规模
  会务费:全免,参会代表住宿、往返交通费用自理。
  五、会议回执
  拟参会代表请于2021年11月10日前提交参会回执,并提交论文或摘要。
  六、会议征文与参会资格相关说明
  (一)参考选题方向
  1.中国共产党与自然辩证法;
  2.中国共产党与科学技术发展;
  3.中国共产党与科技和社会进步;
  4.科技与社会的基本理论与前沿问题;
  5.新兴科技的哲学、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与治理;
  6.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科学精神、工程师精神与工匠精神研究;
  7.科技哲学与科技教育(STEAM);
  8.科技革命与人类未来;
  9.科技与社会(STS)的其它相关议题研究。
  (二)征文要求与参会资格
  会议征文格式请参照《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规范要求。
  征文经评审达到会议要求者,组委会将向征文作者发出正式参会通知。
  组委会将入选征文(或摘要)集结成册用于会议交流。
  七、联系方式
  张文俊(华南师范大学) 电话:18660796170
  电子邮箱:zwjgeorge@m.scnu.edu.cn
  陈 佳(东北大学) 电话:13804216640
  电子邮箱:ddchenjia@126.com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华南师范大学
  东北大学
  承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专业委员会
  华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院
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
 
  2021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