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刊物——工作通讯
工作通讯2020第9期234
2020年-10月-16日

  目 录

  --学术活动--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第二讲综述..............................................1

  第十七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3

  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2020年会

  暨华中科技大学前沿团队科技哲学咨询会顺利举办..............................................9

  --学界书讯--

  智库成果《马来平学术资政文存》出版....................................................................11

  --通知通告--

  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与重大疫情——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第18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会议通知(第一轮)..........................................16

  “自然辩证法与延安精神”学术研讨会通知........................................................18

  责任编辑:朱欢欢 2020年第9期 总第234期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

  第二讲综述

  8月24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第二讲,通过“腾讯会议”在线直播的形式开展。活动特邀清华大学吴国盛教授做了题为“自然的发现”的学术报告。讲座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赵月刚主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法定代表人、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作点评。讲座反响强烈,腾讯会议300人的名额瞬间爆满,听众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各院校师生。

  讲座伊始,吴国盛教授指出:自然、自然哲学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基础,而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业界追究自然概念、哲学问题本身的人很少,所以选择这样的主题,也将自己三十年的研究成果作一个报告。

  吴教授首先介绍自然发现的四大背景,也是此次讲座的四大基础,是建立在四位大师启发性的观点之上的。第一位是劳埃德(Geoffrey Lloyd),他提出科学诞生的两大标志是自然的发现和批判性思维。第二位是密尔(Mill),提出“自然之误”的观点,即当今自然哲学的逻辑困境,从自然推不出价值,从事实推不出应当,所以自然不能作为规范性要求。吴教授认为要想打破“自然之误”,应该恢复自然的规范性,把自然从事实领域拯救出来。第三位是张岱年先生的“无自然”概念,认为老子的自然思想不同于今天所说的“自然”,这是两个字的组合不是专门的名词,这点对于吴教授对自然的研究很有启发,他认为古代哲学不能作为环境哲学的依据。第四位是柯林伍德(Robin Collingwood),他界定“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界,一是本质 、本性。吴教授认为,自然不是人们自然而然拥有的,它是需要被发现的。发现自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开启追究事物之本性的一种研究方式,第二阶段是以本性为标准划分出自然物、开辟自然界。

  在此基础上,吴教授进一步梳理了发现自然的历史也是自然概念的发现过程,他将其划分为:原初的领悟:象征自我生长、自己涌现、自行其是的阶段。第一次蜕变——自然作为本性的阶段,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将自然概念化为本质,实现了科学思维的创建。第二次蜕变——自然作为自然物的本性阶段,“自然”更多地被指称为“自然物”,更少被指称为“本性”。第三次蜕变——自然丧失自然的阶段,基督教背景下,作为受造者的自然丧失其本性。吴教授强调现代自然概念处于混乱的状态,今天我们要想完成回归自然这一重要的文明转型,必须要恢复自然的规范性维度,要回到古希腊,回到前概念的事物本身,拥有规范性的事物本质。

  之后,刘孝廷教授做点评,他指出吴教授的整个报告通透大气,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论上都使大家很受启发。他总结到:自然的概念不是从来如此,此篇报告向大家展示了一个丰富的“自然之树”,特别强调希腊内部的自然张力以及希腊早期的自然价值,也反向回答了李约瑟问题。报告提出了敬畏自然的思想基础,敬畏自然是本性而非权宜的,也将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自然哲学的复兴仍然是紧迫的任务。刘教授认为,恢复自然的理解对今天意义重大,也提出一些关于怎样复兴自然、自然在今天的哲学中应居于怎样的位置等问题,并与吴教授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最后提问与互动环节,来自腾讯会议室的诸位师生争相提问:自然概念值得反思,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政治概念是否也值得反思?柏拉图的自然是否与佛教中起心动念引起的地水火风有相似?功利主义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有哪些体现?自然辩证法如何发挥作用规范科学等等。吴国盛教授对这些问题一一给出了精彩的回答。学术讲座在热切的交流和讨论中圆满结束。

  因腾讯会议300人的限额,众多与会者未能进入腾讯会议听直播报告,应大家的反映和需要,会后秘书处将讲座的录播上传百度网盘,供大家学习。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处 供稿)

  

第十七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

  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和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的“第十七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8月18日至19日在网上利用“腾讯会议”隆重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河北、广东、山东、河南、浙江、安徽、江西、四川、甘肃、云南、湖南、湖北等省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一百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在大会开幕式上,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怀中教授致开幕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尚智丛教授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祝贺此次学术研讨会的隆重召开,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首任理事长黎德扬教授和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德忠教授先后讲话。大会开幕式由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劲教授 主持。

  杨怀中理事长在开幕辞中代表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莅临本次学术研讨会。他指出,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小康社会新时代科技文化创新”。这次研讨会适逢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又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刻,这为本次研讨会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是要深入发掘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想;二是要研究科技文化在疫情防控战役中的应有作用,希望大家在研讨中为后疫情时代的科技文化建设建言 献策。

  黎德扬教授发表了题为“共克时艰,砥砺前行”的讲话。他谈到,自己当年倡导成立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一个初衷就是科技文化研究要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十七年来,每年一届的以“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初衷,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人类当前正面临有史以来地域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疫情,科技文化研究为抗疫发挥作用责无旁贷。科技文化研究者要自觉学习相关领域的前沿科技知识,掌握当代科学思维方式,才能提出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见解。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德忠教授受院长朱喆教授的委托,代表学院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欢迎科技文化界同仁莅临学院指导工作。

  大会开幕式后,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会。此次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或摘要五十余篇,采取大会报告和研究生论坛等形式展开研讨。与会代表围绕大会主题“小康社会新时代科技文化创新”展开研讨,论题涉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科技文化创新研究、中国共产党科技文化理念百年演进研究、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科技文化创新研究、科技文化创新与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研究、当代高技术前沿的伦理文化研究、人工智能与文化变革研究、工匠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科技自主创新文化研究、科技文化基本理论及其传播与普及研究、“非接触+”时代的科技文化、新冠疫情与科技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诸多新观点和新思想。现就其中若干重要见解综述如下。

  一、当代高技术前沿的文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原主编李醒民教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技性科学与伦理》的报告。他针对强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及其前景,讨论了人工智能的诸多伦理问题,认为治理和防范人工智能伦理风险需要建构人工智能伦理学,对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的问题持审慎的乐观主义观点,从坚持以人为本、预防风险、伦理建设、明确责任、知识普及、监管到位等方面提出了防范和治理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综合对策。

  长沙理工大学易显飞教授在题为《传统人类增强技术与新兴增强前沿技术的比较》的报告中提出,纳米技术、生物医学技术、电子技术、认知技术等新兴“增强”技术的融合与会聚,促成了“后技术时代”的来临,探讨了传统人类增强技术与新兴人类增强技术四个方面的差异。

  江西财经大学黄欣荣教授在题为《哲学研究的数据转向与数据哲学的研究纲领》的报告中指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通用语言,因此有必要建构以数据为研究对象的数据哲学,提出了数据本体论、数据认识论、数据方法论、数据社会论和数据伦理观的基本架构。

  黄冈师范学院石国进教授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探讨技术风险的检视与规避。技术风险在三个方面作用于总体国家安全:一是强化总体国家安全观念;二是拓展总体国家安全空间;三是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跨区域合作。总体国家安全在预防和降低技术风险的过程中达致静与动的统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技术风险的社会化;二是推动技术风险的层级化;三是推动技术风险的政治化。

  大连理工大学王飞副教授评介了伦克的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历程、核心思想与理论基础。伦克对伦理问题的关注经历了从技术走向生态,从代内责任走向代际责任的发展历程,提出“享乐者困境”来代替“公地悲剧”和“囚徒困境”来解决代内冲突与生态困境,通过合法性论证来解决对未来负责即代际责任的问题。

  二、科学技术历史的文化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肖显静教授在题为《科学史研究:从内史论、外史论、语境论到综合论》的报告中提出,科学编史学传统的“内史论”和“外史论”是错误的,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的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科学的社会建构,以及舒斯特的科学“语境论”是不恰当的,比较合适是“综合论”。科学史研究就是从无文化到有文化,从科学的社会文化到科学的社会-亚文化以及将两者综合起来的过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孟建伟教授从文化的角度解析“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哲学根源、文艺根源和启蒙根源,这三者构成了一种极强的理性主义传统,成为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土壤。反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则缺少理性主义传统。其一,中国哲学是人伦哲学,强于“技术传统”,而弱于“哲学传统”。其二,中国艺术传统没有分离出主体与客体两个尺度,难以为自然科学确立数学和实验两种根本方法。其三,中国有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传统,但科学始终没有获得应有的社会文化地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尚智丛教授在题为《科学与社会秩序共生的理论探讨》的报告中评析了共生理论的发展概况及其未来趋势。共生理论克服了以往哲学与社会学关于科学知识本质和来源的对立观点,从社会实践的角度阐述科学知识的形成及其与社会秩序的一致性,提出了一个交叉学科STS的理论框架。但共生理论尚存在经验主义认识立场、概念体系远未成熟等局限性,未来将朝着完善概念体系、扩大理论解释范围的方向发展。

  北京化工大学张明国教授在题为《日本“工匠精神”的演变及其辩证思考》的报告中提出,日本21世纪以来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迅速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工匠精神”。他认为日本工匠精神的本质是工匠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正是由于“工匠精神”的内在驱动,造就了终身以追求学术创新为乐趣的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

  三、科学技术共同体的文化研究

  清华大学刘立教授做了题为《新时代科学精神》的报告。他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考察了中国科学共同体和中国共产党人不同时期对科学精神的认识和解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形势,他将新时代科学精神概括为“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理性批判、实践检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袁江洋教授在题为《科学家精神:守护由真鉴善的理性人文主义》的报告中提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共同奠定了西方社会先于其他文明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基础,促使了以“自由、民主、科学”为核心的新的价值论确立。科学最大限度地提升、发挥和运用人类理性,建构了融求真与求善于一体的价值论及相关的方法论,即理性维度的人文主义。今天,我们仍须守护由真鉴善的科学理性。

  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李春成研究员在考察科学共同体的起源与演化及其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当代科学共同体正在走向科技创新共同体。科技创新共同体具有四大基本特征:一是科学、技术与创新界限的不再决然分明;二是科技创新利益相关者以创新文化价值的跨界认同为基础;三是科技创新主体多元化、大众化;四是科技创新要素的纵横融通与跨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强调和合共生、多元一体,与科学共同体文化价值的未来高度契合。

  四、疫情背景下的科技文化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李宏伟教授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思考后疫情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按照科学实践哲学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既有可见的生产者、技术工具,还有隐秘的不可见的各种各样病菌微生物,这些“行动者”改变了历史文明进程。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更新观念:第一,确立涵括病菌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第二,构建开放包容的“广义”科学之道。

  河北北方学院李振良教授在题为《疫病态势下国家健康权力行使的伦理规制》的报告中提出,在新冠疫病态势下,国家健康权力在疫病防控、人员物资调配、疾病检测、疾病治疗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健康权力行使过程中,既受医学伦理原则的制约,又赋予“生命神圣”、自主、行善、不伤害、公正原则以新的涵义。此外,他提出将共济作为当代医学人道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新冠肺炎防控突出地体现了共济这一伦理原则的重大意义。

  武汉理工大学孙德忠教授在题为《新发展理念是引领后疫情时代的行动指南》的报告中提出,新发展理念以创新的诉求、协调的方法、生态的底色、开放的视野和共享的关怀,破解包括新冠疫情在内的全球发展难题和治理困境,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转型跃升,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价值引领和实践规范作用。第一,坚持创新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坚持协同联动,打造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第三,坚持绿色低碳,构筑尊崇自然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第四,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第五,坚持共建共享,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海波在题为《霍布斯社会契约论与穆勒不伤害原则》的报告中提出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思想实验与社会契约理论为我们遵守道德规范提供了依据,穆勒的“不伤害原则”是黄金法则的一个间接逻辑推论。这两个制定具体道德规范所依赖的基础性原则尽管符合直观,但都具有大量的反例。

  五、新时代科技创新文化研究

  武汉工程大学张三元教授在题为《论美好生活的科技之力》的报告中提出,科技创新是引领美好生活的第一动力。首先,倡导创新文化,培育科学精神;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最后,坚持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尊重科技人才,造就一支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己任的优秀科技人才队伍。

  天津大学陈印政在题为《“三螺旋”理论视野下的创新文化培育》的报告中提出,根据三螺旋理论,政府、大学和企业是创新活动的核心主体,它们的专利意识构成专利事业发展的驱动力,共同驱动社会创新文化的形成。培育创新文化,不但要提升政府、大学、企业和创新支持群体的专利意识,还要在全社会培育有益于创新的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和创新环境,并构建由创新主体、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和创新环境共同构成创新文化系统。

  此外,此次学术研讨会举办了“研究生论坛”,国内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踊跃参会,有二十多位研究生分别在“研究生论坛”宣讲论文。经评委评审和组委会审核,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

  由于今年新冠疫情的原因,这次学术研讨会尝试利用“腾讯会议”在网络上召开,这是学术会议形式的创新,为提高学术会议效率、节省办会经费、拓展会议影响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科技文化领域如此众多的专家、学者和学子莅临会议,利用网络交流学术思想和观点,为全面小康社会新时代科技文化创新建言献策,必将对推进全面小康社会新时代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夏劲 供稿)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年第10期要目

  (2020年10月18日出版)

  论克里斯平•赖特的多元主义真理论……………………………………………………邓彦昌

  数字平台生态系统驱动区域韧性发展的机理研究…………………………邱 栋 ,陈明礼
       城市在现代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及趋势…………………………曾 鹏,李松有,邢梦昆

  

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2020年会
暨华中科技大学前沿团队科技哲学
咨询会顺利举办

  2020年8月18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前沿团队“科学技术前沿的哲学问题与科学哲学新理论”联合承办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2020年会“高新科学技术前沿的哲学问题与科学哲学新理论”暨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前沿团队咨询会在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行。来自于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山西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19位老师及近百名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邀请了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雷瑞鹏教授、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主任喻佑斌教授、湖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和湖北省逻辑学会候选会长万小龙教授致开幕词。

  本次会议分为特邀报告、大会报告、研究生专场三个部分,分别由雷瑞鹏教授和陈刚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阎坤如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蔡肖兵副研究员主持。四位特邀报告人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武汉大学桂起权教授通过人工智能方法论的视角对局部归纳进行辩护,把传统的哲学思想与新的技术领域结合起来;山西大学高策教授的当代量子论哲学的逻辑起点,为我们展示了量子论的哲学图景;华中科技大学陈刚教授对中医的科学基础和社会价值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由此引申出对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关系的探讨;清华大学卢风教授(王东老师代为发言)对生态文明和信息文明进行了辨析,为当代人类文明提供了新的视角。

  接下来是大会报告阶段。南开大学任晓明教授从人工智能哲学看休谟问题并进行了充分的展开;北京理工大学喻佑斌教授对价值互联网与人类本质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展开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本质实现的曙光;南华工商学院易江教授对数字经济与斐波那契数列效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数字经济视角;华南理工大学阎坤如教授对人工智能理解力悖论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华南师范大学肖显静教授的报告系统梳理了控制论在生态系统思想发展中的历程;华中师范大学高扬帆教授讨论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鸿沟的问题;江西财经大学黄欣荣教授率先提出了数据哲学的概念,并且对其研究纲领进行了梳理;长沙理工大学易显飞教授对人文主义视域下新兴情感增强技术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上海海事大学冯嘉礼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由共轭纠缠三角形构建的矛盾四边形;南开大学陶锋教授对人工智能文艺生产论的研究非常新颖;北京师范大学胡敏中教授在人工智与人的智能比较中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曲阜师范大学夏冰研究员对人工智能在医学方面的现代价值的讨论颇具新意;山东大学盛瑞金博士从哲学角度对区块链技术的功能实现进行了探讨;独立研究者柳下弈先生重点报告了感觉中心转向给出的通用人工智能哲学 基础。

  最后,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冀朋、任格、曹彦娜、江东航等14位参评学生分别在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区块链的价值问题、语言分析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依次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演讲。

  闭幕式由任晓明教授主持。喻佑斌教授作了全面、细致和深入的学术总结,并且他认为本次学术年会为我们奉献了精彩的学术盛宴,更为我们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让我们能与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顶尖学者们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会议拓宽了视野和思路,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感谢会务工作的华中科技大学的老师和两位研究生。

  初定下届会议在南开大学举行。最后由会务负责人万小龙教授宣布会议圆满结束!

  

智库成果《马来平学术资政文存》出版

  继2019年11月《科技哲学视野下的科学社会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近日,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马来平教授又推出近50万言智库成果《马来平学术资政文存》。本书记录了20多年来马来平教授学术为本、参政议政的事迹和心路历程,熔学术性、政治性、知识性、励志性于一炉,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全书主要包括心得体会、文化漫笔、政治短论、咨政建言、受访答问及附录等部分,历经数年修改,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展现出一位在人民哺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如何用自身所学反馈社会、服务人民的学术实践历程。马教授担任15年省、市政协委员,迄今又一直任省政府参事,他始终立足自身学术,为家乡建设、国计民生、传统文化复兴等众多领域积极建言献策,其中,不少提案和建议获得省委和省政府领导批示,并予以落实。

  书稿从校订到出版,省政协、济南市政协、省政府参事室、省政府文史馆、省民建、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博物馆的诸位领导及知名学者一直给予关心和大力支持。新作一经出版,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儒学高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巴金文盛赞马教授作为学者和省政府参事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既有功于当代,亦嘉惠于后世,“树立了一个经世致用学者的榜样!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达到了众人难以企及之高度,令人肃然起敬!”各主流媒体也第一时间对马教授新作的出版作出报道:“大众网·海报新闻”、“大众网·泉城新闻”以题为“《马来平学术资政文存》出版发行”同步报道,“潇湘晨报”予以转载;《山东商报》记者朱德蒙专访马教授,并于8月1日《山东商报》第15版,“领读/主打”栏目以题为“《马来平学术资政文存》出版 关注社会民生 心系文化铸魂”专版推介此书,山东大学“媒体看山大”、儒学高等研究院官方网站予以转载。下文乃《山东商报》专访内容,以此可窥见马来平教授新作之一斑。

  记者:能请您先谈一谈新书的成书过程吗?

  马来平:我做了15年省、市政协委员,迄今又一直担任省政府参事。今年,我已70岁。20多年间,我作为一名普通学者,参政议政的心路历程和实践记录丰富多彩。可以说,这本书的成书和出版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又用了四五年时间来收集、整理之前的文章,最终得以在今年与读者见面。

  记者:《马来平学术资政文存》包括心得体会等五部分,能请您谈谈文化漫笔部分的情况吗?

  马来平:儒学与科学关系的研究,是我所做的最重要的文化工作,我在全国首先发起了研究西学东渐中的儒学与科学关系研究,率先提出了“科技儒学”概念,提出“科学与儒学具有根本上的相容性”“格物致知是儒学内部最具科学精神气质的因子”等命题,探讨将道德目标植入科技发展的可能性,让儒学在世界现代科技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导向作用,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立足科技哲学专业和儒学与科学关系研究,以“服务山东”为宗旨,开展了多项齐鲁文化研究。书中文化漫笔部分,决不仅是一组文章,文章背后,是以我和我的同事、学生们所做的繁荣齐鲁文化一系列工作做支撑的。

  首先谈一下麒麟文化。我国最早记载麒麟出现的文献是《春秋》,言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获麟之地的“西”。学界公认,为菏泽巨野县麒麟镇。在当地,麒麟冢保存至今,被视为麒麟文化的源头。民间代代相传的有关于麒麟的大量的传说和爱麟、敬麟,崇拜麒麟的民风民俗等。千百年来,麒麟不仅成为一种吉祥的象征,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我生在巨野,对家乡有十分深厚的情感。在了解这些民间故事后,我连续四次回乡调研,花费两年时间理清故事原委、查证古籍资料,最终于2014年写成提案提交省政协全会,被列入大会发言材料,并在各种媒体和学术研讨会上发表文章、作报告,使麒麟文化影响进一步扩大。次年,巨野县麒麟镇麒麟台(麒麟冢)被批准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是薛凤祚研究。薛凤祚是清代第一位重要的科学家,与王锡阐并称“南王北薛”。他是一位杰出的天算学家。对他的研究,是山东历史上的大事,也是对近代齐鲁文化空白的填补。最初,我关注这件事是因为我当时正在研究西学东渐,薛凤祚是这段历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而且是淄博临淄区金岭镇人。我的一位研究生曾在淄博工作过,于是我就鼓励他以薛凤祚为毕业论文研究对象。我的学生第一次去金陵镇考察时,原本计划去参观薛凤祚故居,拜访他的后人,然而到达当地后才知道,竟没有人知道薛凤祚其人。我想薛凤祚不能就这样被遗忘,我要更加深入地去研究他、挖掘他。于是我作为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主要负责人,和其他同志一道发动和带领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全省会员撰写薛凤祚研究论文,又连续两年在省政协全会上提案,呼吁召开“纪念薛凤祚诞辰410周年的全国学术研讨会”。终于引起省委和地方政府的重视,获得省市有关领导多次批示。2010年,全国首届薛凤祚学术思想研讨会成功举办,论文集成果水准较高,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和赞扬。

  第三,是尚书文化。同样也是缘起于我的一位学生。他博士毕业后到淄博市高青县唐坊镇挂职副镇长,了解到当地一段历史故事。汉代经学发达,曾设博士职位分头研究五经。专攻《尚书》的博士欧阳生创建了《尚书》欧阳学派,不少家族后人成才,史书记载欧阳氏“八世出博士”。我曾多次在电话中与那位学生讨论当地的文化问题,我在前去调研的时候,发现当地并没有聚焦这段历史。在我看来,当下国家提倡“政德思想”,而《尚书》正是中国政德文化渊薮。所以我建议把唐坊镇打造成为“中国传统政德思想教育基地”,吸引全国各地的领导干部前来学习。这样不仅有巨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会十分巨大。如今,当地的政德文化基地已经办得小有规模。

  此外,书中还涉及海洋科普和海洋文化、方志文化和大学文化等。其中关于方志文化,我认为地方志,是一个地方之文化最权威和最具标志性的载体,是它的“文化地图”“一方之全史”。修志一般20年为一周期,内容包含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方言、人物、大事记等,如何突出地方特色,将地方的人的精神面貌写实、写活,十分关键。

  重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记者:书中有一篇《重视开发利用济南名士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文章,请问您如何看当下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呢?

  马来平:从文化发展方向看,文化与旅游结合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旅游景区,一般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人文景观的主体,则是地方文化,它们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中华民族文化包含多种形态,但以儒、释、道为主干。主干文化延伸到各地,会结合当地特色产生出形态各异的地方文化。比如黄河文化、泰山文化、泉水文化、麒麟文化、尚书文化与方志文化等。地方文化和主干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旳一部分;地文文化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而且往往也是主干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地方文化具有地方性、民俗性,最直接地反映了老百姓的价值理念,是主干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大致说来,主干文化和地方文化是红花和绿叶的关系,研究地方文化是深化主干文化研究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应该去重视挖掘和利用好各地的地方文化资源。

  以麒麟文化为例,《麒麟传说》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巨野县麒麟镇麒麟台(麒麟冢)被批准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巨野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麒麟之乡”和“中国麒麟文化研究基地”,要想发扬光大麒麟文化,无论如何绕不过的一件事就是以麒麟台为中心,规划建设中华麒麟文化园。整个园区可以分崇圣区、祭祀区、民俗活动区等。重修麒麟台、麒麟寺、麒麟阁、麒麟大殿等景点,新建麒麟博物院等。该项目可以打造成“探寻神秘麒麟文化之旅”,使麒麟文化与泰山文化、孔子文化融为一体,形成山东独有的“一山一水一圣人一麒麟”的黄金旅游路线。除了将文化实体展现出来的硬件设施,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软件”。应该依靠当地文化人,并争取学界专家的支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究:讲清楚麒麟文化的内涵;讲清麒麟文化与儒学的关系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厘清麒麟文化诞生和演变的历史线索;发现新史料;麒麟文化的地域和国内外比较;麒麟文化的现代价值等等。麒麟文化是巨野得天独厚的一张世界级文化名片。麒麟文化光大之日,就是巨野走向世界之时。我坚信,巨野迟早会充分认识到麒麟文化的份量的。

  关注社会民生,挖掘、发扬民族文化

  记者:您说,从发展阶段看,儒学可大致分为先秦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和现代新儒学;从理论内容看,可大致分为政治儒学、社会儒学、生活儒学、科技儒学等。您提到,不只普通大众,领导干部也要普及儒学经典。那么,该如何做?

  马来平:儒家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四书五经。在之后的历史演变中,五经逐渐扩大为十三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另外,历朝历代,许多文化大家又对十三经做了诸多注疏,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中国古代所有的典籍,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对十三经尤其是四书五经的阐释和宣传。为什么要普及儒学经典?说到底,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根,不读不足以理解中华文化。 四书五经,对孩子来说理解有些困难,最好的方法是先背诵。儿童记忆力好,如果能够从小接触儒学经典,之后在成长的潜移默化中,结合社会经历,一步步去理解、体会、运用,那么就儒家经典所打下的厚实基础,将成为他们受益一生的宝贵财富。当然,不仅儿童要读,人人都要读,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读。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世代沉淀下来的,而我们的文化、价值观的许多精华,就在传承至今的儒家经典中。西方的文明固然有其值得学习的价值,但是丢了我们自己的文化那是极不划算的。失去文化的根,谈何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呢?关注社会民生,心系文化铸魂,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这本书的主旋律。

  (转引内容:《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朱德蒙,实习生:莫非)

  (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彭繁 供稿)

 

 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与重大疫情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第18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会议通知(第一轮)

  2020年是自然辩证法创始人恩格斯(1820.11.28—1895.8.5)诞辰200周年,新年伊始,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肺炎疫情在国内外迅速蔓延,全球各界人士都在为抗击新冠肺炎贡献自己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防控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探究和反思。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关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自然辩证法“为国服务”的宗旨,“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与重大疫情——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暨第18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将于2020年秋季(视疫情稳定后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在某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待定)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CSPT)、东北大学主办,由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承办。 会议主题: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与重大疫情——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会议议题包括: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技术哲学审视; 国外自然辩证法与技术哲学前沿问题研究; 新时代中国自然辩证法与技术哲学的理论创新; 自然辩证法与技术哲学的教学与普及; 新冠肺炎疫情的自然辩证法审视; 应对重大疫情的技术支撑能力研究; 国内外重大疫情的科技、经济、社会(STES)研究; 重大疫情与自主创新、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国家; 重大疫情与技术教育创新研究; 其他相关议题。二、会议论文和回执

  提交的论文不超过8000字,并且附有300字的内容摘要。论文应该标明拟提交的分组会议。

  论文后面附作者简介(包括姓名、职务职称、工作单位、联系地址、电话、邮箱等)。

  请拟参会者于2020年5月1日前提交参会回执,6月30日前提交参会论文和摘要,论文入选后会务组将发正式邀请函。

  论文格式参照《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的论文格式,论文和回执发送至邮箱:chenhb2066@126.com;ddchenjia@126.com

  三、会议费用

  每位代表交纳会务费500元(人民币),研究生免费,住宿及交通费用自理。

  四、会议时间地点:

  1.时间:2020年秋季(视疫情稳定后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2.地点:某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待定)

  五、联系方式:陈红兵:18602438501电子邮箱:chenhb2066@126.com

  陈 佳:13804216640 电子信箱:ddchenjia@126.com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

  东北大学

  承办单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

  


“自然辩证法与延安精神”学术研讨会

  正式通知(第二轮)

  2020年11月28日是革命导师和自然辩证法创始人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纪念日。在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之际,人类遭遇到新冠肺炎意想不到的侵袭和威胁。为更好地纪念恩格斯,以便挖掘和运用其思想智慧认识、理解和防控人类面临的重大灾难,在新时代弘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推动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陕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自然辩证法与延安精神”学术研讨会定于2020年11月27-29日在西安召开。欢迎学界同仁莅临参会。

  一、会议主题:自然辩证法与延安精神

  二、主要议题:

  1.自然辩证法与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2.新时代延安精神的解读与自然辩证法;3.自然辩证法与重大风险的防控;4.延安时期疫情防控的检验与启示;5.自然辩证法为国服务传统与延安精神;6.自然辩证法与当代生态马克思主义;7.其他与本次主题相关的选题。

  三、会议安排:

  11月27日报到, 28日会议,29日离会。

  四、征稿及报名:请将参会论文(全文或摘要)、参会回执于2020年11月5日前,发送至zrbzhf@vip.sina.com,投稿时请注明会议名称。

  五、相关费用:本次会议不收会务费,参会代表的交通费和住宿费自理。

  六、会议地点: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国际会议中心。

  七、联系方式:丁予聆 010-68598474, Email:zrbzhf@vip.sina.com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陕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