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成功主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量子诠释学研究”开题报告会暨第六届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

2021年-01月-07日

  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和华南理工大学社科处联合主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协办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量子诠释学研究”开题报告会暨第六届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于2020年11月29-30日在广州市丽柏国际酒店与华南理工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山西大学、苏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嘉应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行政学院等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开题报告会和高层学术论坛。

  11月29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华南理工大学社科处处长李石勇研究员主持,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陶韶菁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叶金宝研究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原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江教授分别致辞。

  陶韶菁研究员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量子诠释学研究”的开题报告会暨第六届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量子诠释学研究”由我校哲学学科带头人吴国林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联合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山西大学、苏州大学和嘉应学院等国内科研机构开展此课题研究,也吸收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和德国达姆斯坦特工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著名专家学者,作为项目研究的学术委员会,研究队伍的力量可谓强大。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0月中央政治局第24次集体学习时,高度强调要推进量子科技发展的重大意义。吴国林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常年致力于量子科学与技术,技术哲学和诠释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他的研究团队开创性的将当代量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与当代诠释学研究结合起来,力争形成当代科学技术诠释学和当代诠释学研究的新范式,形成中国的诠释学学派。明天上午将进行《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著作的研讨会,这是吴国林教授于2011年获得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的结项著作,该项目的实施使我校成为技术哲学研究的南方重镇。吴国林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将在量子诠释学领域开启一段新的征程,为学界在相关领域贡献出更多原创性的思想,在国际相关研究领域内发出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

  叶金宝研究员代表省社科联合会致辞。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量子诠释学研究”开题报告会暨第六届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对于推动科学哲学的研究,推动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的学科建设,提升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谨代表广东省社科联对本次论坛和报告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今年10月,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量子科技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量子科技发展的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不仅仅只在于科技层面,也在于哲学社会科学层面。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是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内科技哲学研究的重镇。吴国林教授近年来开拓的量子诠释学研究新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也列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希望华工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借助“当代量子诠释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实施进行布局,长远谋划,扎实研究,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形成当代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范式,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发出响亮的声音。

  张江教授在致辞中高度强调量子科技及其哲学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社会科学》在2019年第2期发表的一组4篇由吴国林、高策等撰写的当代量子理论的哲学论文取得热烈反响,并得到中央有关部门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组织政治局学习量子力学,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新世纪以来,都没有集中关注这么专业的科技题目,这是第一次,而且是前沿题目。习近平同志说清楚地揭示,量子科技发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量子力学的发展会是一种颠覆性的一种技术革命,将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我们的思维方式。张江教授希望项目组能够真正做到醉心于量子科技及其哲学研究,为量子科技的发展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开幕式后进行合影。紧接着会议第二项。由张江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量子诠释学研究”的开题报告会。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吴国林教授首先对整个项目的设计思路和研究思路、总体目标和将实现的目标进行汇报。吴国林教授指出,当代量子诠释学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展开国际学术前沿,该课题将为诠释学和科学技术诠释学拓展一个崭新的方向,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学科。当代量子诠释学是对量子文本与理解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研究。课题将涉及到量子经验、量子世界、当代量子技术、量子理解等一系列重要的概念。

  该重大项目分为五个子课题,5位子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子课题将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存在的问题。第一个子课题是第二次量子革命研究,由山西大学原副校长、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所长高策教授主持;第二个子课题是科学技术诠释学现状与挑战研究,由苏州大学李继堂教授主持;第三个子课题是量子引力理论的诠释学研究,由山西大学程瑞教授主持;第四个子课题是当代量子技术诠释学,由嘉应学院科技处处长沈健教授主持;第五个子课题是当代量子诠释学的研究纲领,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分析》执行主编成素梅教授主持。

  报告结束后,专家组主席张江教授,副主席刘大椿教授,潘德荣、桂起权、翟锦程、任晓明、叶金宝等专家组成员对重大项目进行评议。武汉大学桂起权教授认为该项目由很强的团队力量,专业性高,对于项目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很期待项目的后期成果。华东师范大学潘德荣终身教授认为量子科技需要精细化,在谈论诠释学时,应当将基本的概念要与话语系统进行对接,由此更应加强完善当代诠释学的研究。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翟锦程教授提出要明确量子力学和诠释学的切入角度的先后问题,预估量子逻辑和量子诠释学两者之间结合的可能性,要对研究内容进行瘦身,凝炼出关键问题来重点研究。任晓明教授指出要从实际出发,重点在于将工作落地,做实际意义的工作,他认为该项目的争议性正是值得备受关注的地方,并表示期待标志性成果的诞生。叶金宝研究员提出,量子诠释学能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的问题。刘大椿教授指出如今处在智能革命时代要求我们研究量子的哲学问题,要看到量子信息作为一个技术的重要性。所谓新哲学新文科就是既要与新时代相联系又要与当代科技相联系。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念,不是纯粹的文科,如果离开了科技,就没有现代哲学。刘大椿教授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前景并且值得期待的课题研究。

  最后专家组成员一致通过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开题,张江教授对课题组成员提出了要求并寄予了厚望。

  会议第三项。2020年11月29日下午举行第六届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此次报告讨论的主题是“量子科学与诠释学”,论坛分别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解丽霞教授、肖峰教授主持。

  张江教授做“量子科技与诠释、阐释的关系”的学术报告。他讲了5个问题:第一,量子现象到底是一个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还是人的主观意愿制造出来的现象。第二,不确定原理是一个思维、认知上的变革。第三,量子力学是诠释、阐释,还是假设出来的?与已有的传统说法是一个什么关系。第四,我赞成诠释量子现象,诠释和阐释要分开的。阐释是有基础的。第五,不要简单把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的一套想法、概念搬过来。而要从量子现象出发,来研究阐释与诠释问题。当下吴国林的事,是在量子现象的认知的基础上,做出自己对于量子现象的阐释,或者用诠释学的眼光一个视角去认识量子现象,这才是踏实的。

  吴国林教授做“量子科技何以是诠释学的”报告,他从诠释学的转向、量子理论的诠释学、超前理论、量子技术、诠释学真理和事物本身几个方面展开论述。诠释学的第四次转向应该是对自然本身的诠释。他指出,量子诠释学的研究应当从量子科技本身对诠释学的意蕴、诠释学对量子科技的意蕴两个视角来展开。肖峰教授做“心脑互译的哲学诠释”报告,心脑互译在某种意义上即为诠释。他讨论了从读脑到读心。脑文本和量子文本,它们的一个共性就是不能直接观察,它一定要靠技术手段去观察或者去测量。成素梅教授做“量子力学诠释的本体论承诺”的报告,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来说,微观世界的对象并不是我们这样的一个人能够借助于任何仪器看得见的,永远看不见。她讨论了微观的自在实在与对象性实在。且认为,微观的自在实在,我们是永远看不到的,你看到的是对象性实在。她还讨论了“倾向性知识”概念。李继堂教授做“量子力学诠释学何以可能”的报告,量子力学解释是针对量子态、量子力学形式化体系的。在量子力学之前,实际上有一些先天的概念,这是一种理论性的先天的,不是实验发现的。肖显静教授做“生态学的诠释学分析”的报告,在生态中讨论了胡塞尔的部分的整体论。

  李日容博士后就“海德格尔论物的开放性存在”进行报告,乔笑斐博士就“二次量子科学革命阐释”进行报告,彭鹏博士就“实验室中的宇宙”展开报告,罗栋博士就“时空局域结构的阐释”进行报告。

  论坛大会的报告精彩异常,与会专家积极参与讨论,迸发思想的火花,对于量子科技、哲学分析与诠释学形成了更有意义的新认识,这也是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的一贯传统。

  会议第四项。2020年11月30日上午举行了潘德荣教授学术报告会,题目是“诠释学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报告会由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所长吴国林教授主持。潘德荣教授指出在诠释学形成过程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即诠释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诠释学形成之初,就有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之间的矛盾。科学研究目的在于对知识的追求,且要建立统一科学。统一科学到了中世纪就结束了,那时候人文意识开始觉醒,强调高扬人的主体性,重视讲人文了。诠释学讲的是当下的一个效果,这是说服力。将诠释学归结为实践哲学,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你的话语当场产生的一种效果,这就是说服力。他通过对“说明、解释、理解、诠释”四个词进行对比分析,阐释了诠释学的有关重要问题。

  会议第五项。著作《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研讨会,该著作是2011年获得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的结项出版著作,这是由首席专家吴国林带头,肖峰、吴国盛、张志林、李三虎、陈凡、沈健、朱春艳等20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著作。该会议由刘大椿教授主持,桂起权、成素梅、肖显静、徐治立、闫坤如、陶建文、程瑞、李日容、乔笑斐、彭鹏、罗栋、杨又等先后发言。

  研讨会充分肯定了著作的学术价值。第一,该著作系统概括和总结了国外以及国内技术哲学研究概况和现状,并且打破了技术哲学的人文主义传统、工匠主义传统和经验传统。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了我们国外以及国内实际上一个知识哲学的研究的这样一个概况和现状,为我们中国的这些知识哲学界相关的这样一些研究来提供了一个国内和国外的这样一个知识的支点。第二,该著作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从技术本身出来,将技术的相关概念和体系架构建立起来了,形成新的技术哲学研究框架,建立了一个具有想象力的技术哲学研究框架。对技术的逻辑,技术的方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强调从技术人工方面去分析发展趋势,是一个独特的技术研究框架。正是因为这个框架是开创性的,它肯定就是有争议的,如果没有争议的,他可能已经不是开创的。正因为如此,这一种开创性当中,我们体现了它的价值。本著作也有不足,篇章结构逻辑和排列可以再严谨一些。

  刘大椿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说,国林教授有一个特点,他非常执着,而且胆子非常大,有理论勇气的设想,他现在做出来了,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庆祝。他就站在技术的最前面,这是一本有理论勇气有开创性的书,是一本值得有价值的著作,也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参考专家学者的意见进行修订,再出版。

  最后,吴国林教授对各位老师的肯定与批评建议表达了感谢,并表示将不断学习和跟进研究的发展动态,推进分析技术哲学的研究。他代表大会组织方对大会总结:经过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会议紧凑,讨论激烈,此次会议开得非常成功,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议程,达到了预期目的。谢谢大家!

  (撰稿人:王义真、吴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