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全国问题哲学第一次会议综述

2020年-06月-05日

  2020年5月30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华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华侨大学问题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全国问题哲学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主会场在华侨大学网络会议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特邀专家和大会代表共51人通过网络出席会议。会议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许斗斗教授和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薛秀军教授共同主持。

  会议伊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赵月刚同志宣读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八届五次常务理事会于2020年1月18日成立问题哲学专业委员会的决议。华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副主任侯志强教授宣读了问题哲学专业委员会领导机构成员建议名单。华侨大学当选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问题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南京大学、苏州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单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导师马雷教授当选首届问题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渝玲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张力锋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冠军教授当选首届问题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阳教授当选首届问题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刘敏副教授当选常务副秘书长,厦门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陈英涛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曾欢副研究员、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高荣副教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张学义副教授当选副秘书长。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14名专家入选问题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33名专家入选为委员。

  华侨大学副校长曾路教授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何鸣鸿研究员分别致辞。曾校长代表华侨大学欢迎各位会议代表在抗疫的特殊时期出席会议,感谢大会选举华侨大学为问题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感谢大会对华侨大学的信任和支持,表示华侨大学将与其他兄弟院校一道,大力支持问题哲学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大力支持问题哲学的研究和创新。曾校长认为,全国问题哲学第一次会议是一次非常及时的、前沿的、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会议。它将推动全国,乃至全球问题哲学共同体的巩固和发展,推动问题哲学新理论、新学派的形成,为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作出积极的、重要的贡献。

  何鸣鸿理事长在致辞中欢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又增加了一个新的专业委员会,认为这个新的专业委员会比我们当年面临更多的挑战,但也迎来特殊历史机遇。今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问题哲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大有作为。何理事长认为,“问专会”的发展要坚持和把握时代特征,因为新时代面临更多新的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问专会”要坚持特色发展,要建立问题哲学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问专会”要开放和包容,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要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根源和本质,反过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陶德麟先生、陈先达先生、李景源先生,科学逻辑领域的张巨青先生、桂起权先生、张掌然先生,科学哲学领域的林定夷先生、张华夏先生、郑毓信先生和刘大椿先生都是问题哲学的积极倡导者和开拓者。林定夷先生创立的奠基性问题学理论体系至今深刻影响着问题哲学的研究方向。中国前辈学者为问题哲学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大会向前辈学者表达深切感谢和由衷的敬意。大会缅怀不久前不幸病逝的陶德麟先生和张华夏先生,对两位先生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

  马雷教授代表问题哲学专业委员会领导机构全体当选成员感谢大会的信任和支持,表示将不负众望,为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发展,为问题哲学的开拓和创新背负起历史的责任。感谢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领导和专家在“问专会”成立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华侨大学对问题哲学发展方向的大力支持,表示将努力与兄弟院校开展合作,共同为问题哲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来自全球各地的13名特邀专家对“问专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对“问专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并展望了问题哲学的未来。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尚智丛教授认为,问题在科学认识论上意义重大,波普尔、爱因斯坦等重要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刻画了这一事实。从哲学的视角透视问题是“问专会”的一项本职工作,“问专会”应推动从认识论层面构建关于问题的完整规范体系。问题牵涉方方面面,比如哲学问题、科学问题、实践问题、经验问题,甚至于玄思问题,因此“问专会”的组织建设和学术研究唯有持开放和包容的视野,问题哲学才能开其应有之格局。实践中和理论中的问题探索者都可以吸收进入“问专会”队伍,使得学会在理论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及实践领域都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厦门大学原副书记、副校长,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潘世墨教授认为,不同学科和日常生活中都存在大量问题,要从哲学层面和逻辑层面上探讨问题的对象、领域、规范和方法。问题哲学的学科发展方向是很有前途的,要逐步加强问题哲学学科建设。问题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与其它学科涉及的具体问题进行区分。问题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应该建立自己独有的学科体系,明确其研究范围、研究规范以及研究方法。问题哲学还应重视与其它领域专家的沟通和交流,在重视理论问题的同时,也重视实践问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专家,东北大学陈凡教授认为,哲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点,科逻一级学科应当确立起来,“问专会”的成立合乎天时、地利、人和。“问专会”的成立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问专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要推进问题哲学学科发展方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问专会”要以特色寻求地位,以研究体现水平,以应用寻求前途,以开放促进发展。没有特色就没有地位,特色是区别于其他研究方向的根本和立足点;没有研究就没有水平,学术水平必须体现在高质量研究成果中;没有应用就没有前途,问题哲学研究要落地应用,产生实际效益;没有开放就没有发展,开放包容,吸引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参加到“问专会”队伍中来,可以大力推动学会建设和发展。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吴彤教授认为,波普尔和林定夷等著名学者在科学哲学领域对问题进行过深刻探讨,是问题学研究的先驱。问题哲学要对问题进行逻辑上的抽象化、结构化研究,同时也应认识到问题是从经验中产生的,应格外重视产生问题的具体情境。所以,要加强经验问题研究,加强问题情境研究。问题哲学应该重点关注问题思考的逻辑维度与经验维度如何结合,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如何结合。“问专会“要广泛招揽问题研究人员,对各种各样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要对问题哲学各分支进行细致的研究。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哲学学科评审组专家,南开大学任晓明教授指出,问题哲学研究应该具备国际视野,并持续推动其国际影响力。在这一点上,问题哲学已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2019年8月在布拉格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技术哲学大会”上,与会学者讨论了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比如逻辑问题、科学哲学问题、数学哲学问题等,忽视了对问题本身进行讨论。而马雷教授在该大会上做的两场学术报告填补了这一缺憾。他提出了问题主义科学哲学的建构纲领,阐明了理论评价标准的问题导向性及可定义性,其认为在非累积科学进步观视域下评价理论的经验一致性是可能的。马教授的观点引起了与会国际学者的热烈讨论,这表明问题哲学具有极强的理论穿透力和较大的发展空间。问题哲学的研究还应该注重本土化,充分挖掘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从孟子的“苟求其故”到徐光启的“言其故”,中国古代哲人提供给我们丰富的问题哲学思想资源。

  教育部哲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卢风教授认为,问题不仅来自文字文本,真正的有意义的问题还来自社会背景、全球化背景。哲学具有时代性,黑格尔、马克思都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问题是时代的呼声。科学也具有时代性,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之后更是如此,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是提出和解决重大问题。物质丰富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最坏的时代,因为很多全球性问题,如气候问题、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都出现了,亟需解决。中国已经进入生态文明、信息文明新时代,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和信息文明建设。支配复杂世界的规律是简单的。问题哲学应该聚焦研究生态文明和信息文明新时代重大问题,为科技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南京晓庄学院原党委书记,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原理事长王国聘教授指出,科学与人文均始于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库恩、陶行知等思想家对这一观点提供了支持。新中国七十年是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和壮大的。问题复杂多变,无处不在。中国人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但缺乏对问题本身方法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思考。因此,我们需要从对具体个性问题的思考上升到对问题本身、对问题共性、对问题现象之是的抽象思考,要真实、客观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和规律。马雷教授主持的问题哲学重大项目代表了问题哲学研究的领先地位。期望把全国问题哲学专业委员会打造为一个新的具有广泛开放性、代表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共同体,积极开展国内外研讨和交流,多出创新成果,构建综合交叉的问题学,为新时代中国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翟锦程教授认为,“问专会”的成立顺应了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新时代涌现很多种重大问题,我们要从不同角度回答哲学问题,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问题哲学应该从哲学层面、方法论层面、个体层面、群体层面展开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马雷教授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哲学体系还要继续努力。华侨大学是问题哲学研究重镇,而南开大学哲学研究也有自己的特色传统,期望华侨大学的问题哲学与南开大学的逻辑学在未来开展更多的学科合作,共同推动哲学学科的发展。

  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技哲学协会理事,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素梅教授强调问题的哲理性、横断性、实践性研究,希望研讨不同性质的问题,研究问题意识的形成机制和实践定位。问题哲学应该从元理论层面对问题本身进行一般的哲学探究。问题的横断性决定了其跨学科的视域,为打破理论与应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隔断提供了契机,寄望通过问题意识统摄所有学科。对问题的形而上学研究是必要的,但要格外注意它的切实落地,问题哲学的研究成果应该能为决策与社会服务提供理论支撑。“问专会”应该创造问题学理论体系,对问题的概念框架、提问方式等进行一般性研究。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肖显静教授强调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研究问题哲学的特殊性。问题哲学应当成为一个“大写”的问题哲学,而非通常所言的“中写”或“小写”的问题哲学。问题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科学研究中的具体问题是一阶问题,科学哲学本身的问题是二阶问题,问题本身的本源问题是三阶(最高阶)问题。问题哲学应针对第三阶问题展开元理论研究,如:问题从何而来?问题如何呈现?问题如何发展变化?等。问题哲学是一种宇观的问题学,科学哲学是一种宏观的问题学,具体科学是一种微观的问题学。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喻佑斌教授主张运用规范方法研究历史问题、现实问题和未来问题,研究问题哲学的特殊性,建立中国特色问题哲学的理论体系。他首先提议在百度学术以及维基百科上设立“问题哲学”词条,并建议“问专会”今后应该增加女性学者的参与。喻教授认为,问题可以区分为三类:满足好奇心的问题,对现有答案持怀疑态度的疑问,对疑问的回答与反问。后两类问题是哲学层面的问题,也是问题哲学应该研究的对象,问题哲学应以此与那些研究具体问题的学科相区别。好的问题意味着求解的潜在空间,这一潜在空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比如在绝对时空、电磁现象、量子理论三种不同的框架下,对“人是什么?"的求解呈现出三种完全不同的回答空间。问题哲学应该将愚蠢问题、糟糕问题纳入重点研究对象,它们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王巍教授建议,问题哲学应该借助华侨大学这个开放的平台,组织国际学术交流,吸进国际学者参加到问题哲学共同体之中,推动问题哲学的发展。“问专会”的成立使得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专业委员会由三十九个增加到四十个。有的专业委员会人数很多,有的较少。希望“问专会”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扩大学术影响力,使得“问专会”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并推动各平台良性竞争。

  国际期刊《人文关怀》编委,南京大学潘天群教授把问题界定为人类或某个主体认知上的不足(或不完备),以及情绪上的一些困扰。他认为,问题的特征可以从不同角度刻画:问题产生于人们与外界的交往过程之中;问题是一种复合的主观心智状态;问题者面对问题,其认知无法立即解决问题,其心理状态是不愉快的;并非所有问题都需要解决。如果要解问题,必须首先界定解的概念。问题是一个谱系,可以粗略区分为五类问题:矛盾(A∧¬A),悖论,不一致,具体实践问题,问句。这五类问题的难度是逐次递减的。矛盾不需要解决,因为矛盾并不存在现实之中;悖论是一个矛盾等价式被构建出来;不一致指某种隐含的矛盾能够被推出。并非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哲学解决,哲学主要助力于解决人生的意义问题。问题哲学研究可以为哲学践行提供理论支撑。

  马雷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感谢各位专家的宝贵建议,并将专家意见整理为以下几类:关于“问专会”建设的开放性与包容性问题;问题哲学研究的理论问题、应用问题以及大学科的发展问题;问题哲学的研究角度问题;问题哲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国际化问题;一般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马教授表示将按照各位专家指明的方向把“问专会”建设好,踏踏实实工作,实实在在奉献,在理论上坚持问题哲学特色化研究,在实践上加强问题哲学的应用研究,为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作出积极的、更大的贡献。

  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陈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