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天地
吴标兵副教授《物联网社会的治理创新研究》出版

2020年-11月-26日

  在过去的几十年,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社会商业活动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了全世界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沟通连接。在众多新兴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正在向物联网演变,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有效的通信。物联网技术给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治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物联网社会发展未来令人神往。利用物联网技术,人们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多的效益,创造新的商业环境和商业模式,使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当然,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理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存在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物联网的概念、性质与挑战以及物联网社会的崛起、特征与治理等。《物联网社会的治理创新研究》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物联网社会的治理创新研究》从基本概念入手,深究物联网的本质与相关概念的区别,解构物联网的技术范式,抽象出网络社会演化规律和物联网社会的特征,缕析物联网社会的治理逻辑,并以跨学科视野探索物联网社会的技术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风险治理和开放治理等问题。

  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前院长李光教授作序推荐说:

  《物联网社会的治理创新研究》一书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国家对隐私和安全风险的应变能力,完善物联网社会的治理体系,创新物联网社会的治理模式。

  李光教授认为,《物联网社会的治理创新研究》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思路清晰。本书首先叙述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视角,然后明确论题、研究的重点内容,并在结尾总结了主要观点,在聚焦重要问题的同时又有辩证的开放式思考。本书重视概念分析,力图以这种理性思维把握物联网、物联网社会等事物的本质。无论本书整体框架的设计、解释工具的选择,还是主体内容的论述,都反映出作者慎思明辨的治学品格。

  二是资料详实。作者自选题开始,就一直在系统地搜集、整理与物联网相关的中外学术资料、行业研究报告以及网络信息,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知识非常丰富。这些基础性研究工作,不仅为跨学科研究物联网与物联网社会的治理创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而且也为进一步开拓创新奠定了系统、整体和坚实的基础。

  三是方法得当。本书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哲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法学等研究方法,针对具体问题选择适用的方法进行分析论证。在物联网概念、物联网技术进化、物联网社会的治理原理与方法等方面,作者采用理论分析法;在物联网产业政策、隐私敏感度、个人信息边界、物联网技术接受度等方面,作者则主要运用定量研究方法。

  四是观点鲜明。在广泛涉猎、扬弃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作者基于深入研究提出一些独到的观点和问题,体现本书理论创新的核心价值。如物联网概念与技术进化、物联网社会的特征与生态治理架构、物联网社会的技术治理原理、物联网产业进化规律与创新政策、物联网社会的文化内涵和治理实践、物联网语境下的数字参与及开放式创新等。

  978-7-5117-3870-7

  中央编译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

  吴标兵(1976-),湖北黄梅人,哲学博士,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慧城市发展模式、隐私风险治理与产业创新。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应急科学研究专款项目、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浙江省博士后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在《中国软科学》《自然辩证法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物联网社会的治理创新研究

  目录

  导论/00

  一、研究背景/00

  二、研究现状/0

  三、研究视角/0

  四、本书结构/0

  第一章物联网概论/0

  第一节物联网的概念/0

  一、物联网概念的起源/0

  二、物联网概念的争议/0

  三、物联网概念的视角/0

  四、物联网概念的分析/0

  第二节物联网与相关概念辨析/0

  一、互联网与物联网/0

  二、RFID和物联网/0

  三、无线传感器网和物联网/0

  第三节物联网的基本性质/0

  一、物联网的技术架构/0

  二、物联网技术的基石/0

  三、物联网技术的进化/0

  四、物联网技术的挑战/0

  第二章物联网社会与治理逻辑/0

  第一节从网络到物联网社会/0

  一、网络的生成与建构/0

  二、网络社会的结构模态/0

  三、物联网社会的崛起/0

  第二节物联网社会的特征/0

  一、物联网社会的技术特征/0

  二、物联网社会的结构特征/0

  三、物联网社会的本质特征/0

  四、物联网社会的异化特征/0

  第三节物联网社会的治理逻辑/0

  一、主体:谁来治理/0

  二、路径:怎样治理/0

  三、架构:生态治理/0

  第三章物联网社会的技术和经济治理/0

  第一节物联网社会的技术治理原理/0

  一、目标治理:简化问题/0

  二、质量治理:搜寻盲点/0

  三、过程治理:矫正和优化/0

  四、作业控制:自动化/0

  五、供应链治理:库存监控/

  六、认知改变:促进创新/

  第二节物联网社会的技术治理场域/

  一、产品监管/

  二、进程控制/

  三、环境监测/

  四、生活服务/

  五、智慧城市/

  第三节物联网技术革命与经济治理/

  一、技术革命和产业的关系/

  二、物联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物联网经济的核心产业/

  第四节物联网产业创新政策/

  一、互联网路径依赖与物联网产业创新/

  二、美、欧、日、韩物联网产业创新政策/

  三、我国物联网产业创新的政策与对策/

  第五节大数据背景下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策略/

  一、大数据的特征/

  二、大数据与科技服务业的关系/

  三、我国科技服务业当前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四、大数据带来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新机遇/

  五、科技服务业发展策略/

  第四章物联网社会的文化治理/

  第一节物联网社会的文化内涵/

  一、互动的本质理念/

  二、应用的价值追求/

  三、审美的感知取向/

  四、包容的人文情怀/

  五、诚实的道德情操/

  六、创新的精神品格/

  第二节物联网社会的文化治理媒介/

  一、文化治理媒介技术理论/

  二、媒介进化:从语言、文字到手机/

  三、文化治理媒介的技术趋势/

  第三节物联网社会的文化理性与实践/

  一、以人为本的和谐政治哲学/

  二、城市精神的定位与重塑——以武汉为例/

  三、智慧城市建设应重视精神/

  第五章物联网社会的风险治理/

  第一节物联网隐私的基本问题/

  一、隐私与安全的含义/

  二、物联网对隐私安全的冲击/

  三、物联网隐私风险的特征/

  第二节物联网隐私的哲学审视/

  一、信息世界:从虚拟、虚拟现实到感知世界/

  二、信息主体:从心灵到身体/

  三、个人信息即隐私/

  四、物联网隐私:物联网时代的困境/

  第三节物联网隐私风险的治理策略/

  一、物联网隐私风险的技术治理/

  二、物联网隐私风险的制度治理/

  三、物联网隐私风险的自律治理/

  四、隐私风险治理的政策、局限及发展/

  第四节个人信息边界、敏感度与中心度研究/

  一、个人信息立法与理论分歧/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

  三、数据分析/

  四、结论和建议/

  第五节物联网社会隐私风险的治理对策/

  一、立法内容方面/

  二、治理模式方面/

  三、环境资源方面/

  第六章物联网社会的开放治理/

  第一节物联网的心理模式/

  一、情境依赖认知错觉/

  二、物联网的心智模型/

  第二节物联网用户接受度研究/

  一、研究模型/

  二、实证研究/

  三、讨论和启示/

  第三节物联网社会的开放式治理创新/

  一、开放式创新与物联网数字参与/

  二、物联网社会的开放式治理创新/

  三、智慧城市开放式治理的创新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