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中美环境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9年-05月-09日
2019年3月29日至31日,由大连理工大学、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和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共同发起组织的“第二届中美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术研讨会”在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举行(第一届会议已于2018年5月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此次会议由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主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尚智丛出席会议。与会的中方学者还有大连理工大学的王前、郑保章、徐强、李英杰、王文敬五位学者。与会的美国学者有北德克萨斯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Douglas Anderson、Irene Klaver、Adam Briggle、Michael Thompson,以及北得克萨斯大学哲学系的教师、博士生、访问学者,共计三十多人。会议的主题是“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问题”。

北德克萨斯大学哲学系主任Irene Klaver教授多年来从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水文化”项目研究。她介绍了她正在进行的河流再生项目的环境哲学课题。她就河流组成的两个关键部分:河流的蜿蜒曲折性质及流域进行模型分析,展示了水的概念、流动过程及其与周围物质的互动过程。通过对河流的重新分析与评估,有助于深入理解河流文化以及生物多样化保护。Klaver教授指出,我们会在不同的时间遇到不同的水流,不同的沉积物质被携带和沉积,甚至在河底不同的地层中遇到不同的物质。河流流域的其他组成部分也会发生变化,有些几乎无法察觉,有些甚至无法识别。我们可能无法将任何河流或河流系统恢复到以前的形态,但赫拉克利特的思想观点有助于提醒我们,我们可能会采取措施减少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持水文化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充分和谐。

北德克萨斯大学的Adam Briggle教授做了题为《生态现代主义以及美国绿色新政》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梳理了生态现代主义的概念以及相关的讨论与纷争,并以美国的绿色新政为例解读生态现代主义在现代社会的渗透与运用。Briggle教授从作为行动体系的生态现代性和作为理论的生态现代性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他从生态现代主义的定义入手,对比了现代主义与生态现代主义的区别,指出生态现代主义主张人类必须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自然腾出更多的空间。接着,他对生态现代主义的概念进行历史追溯,以洛克为起点,分别解读了朱利安·西蒙、杰西·奥苏贝尔等人的观点,并对当下生态现代主义的一些核心观点和反对声音进行分析,指出生态现代主义的实现需要政治意愿和共同的努力来实现。

密歇根大学的Michael Thompson教授做了题为《山核桃授粉草原——德克萨斯州中北部草原中的城市景观重建》的报告,介绍了一项与该校生物学教授Jaime L. Baxter-Slye合作的城市景观重建项目,在德克萨斯州中部偏北的塔尔格拉斯草原进行生态恢复实验,以此记录德克萨斯生态及其恢复情况,为分析德克萨斯州的生态变化收集基础数据。德克萨斯州的自然环境以草原为主,草原生态的重要意义在于其不仅提供重要的生态服务,如侵蚀控制、径流过滤和鸟类筑巢环境,也为人类健康、娱乐、教育和可持续土地管理提供社会文化服务。

北得克萨斯大学大学的博士生Benjamin Johnson剖析了犹他州的“鱼湖”国家森林公园中的油气租赁案例。通过对多种租赁方案的环境哲学分析研究,寻找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规定对剩余森林部分的保护措施,以减少对生物、环境和文化资源的危害。在这里,“鱼湖”国家森林公园不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商品化对象,它还拥有值得开发的地下资源,并成为循环经济的基石所在。在环境影响报告中,森林服务的表面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种“真实”生产力,但其仍然是决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驱动因素。

密歇根大学的博士生Jared Talley做了题为《跨越城乡鸿沟——美国西部的围栏、社区和环境》的报告,分析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围栏蕴含的哲学和文化意义。在报告中,Talley从持续性、物质性、渗透性、意向性四个维度,对城市地区、郊区以及乡村地区不同种类的围栏进行详细分析和诠释。在此基础上,就保护区、休闲区和工作区中的不同围栏及其与环境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围栏作为身体的技术延伸,反映了围栏在不同环境关系网络中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中国科学院的尚智丛教授做了题为《公共科学知识生产中的利益竞争——中国的案例分析》的报告。报告详细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孩计划生育政策和近年来二孩政策出台过程中的各种知识主张及其主张者之间的博弈,认为各提出者在主张人口学和优生学不同知识观点的同时,存在研究经费、学科话语权和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利益竞争。在近年来的政策咨询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采取了公开和平衡原则,鼓励不同知识主张的课题组开展各自独立的调查研究。这将中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知识利用带到了一个新的、合理的制度化阶段。

大连理工大学王前教授做了题为《从机体哲学的视角来看农村现代化中的“两难”问题》的报告。报告指出,农村的现代化在很多方面延续了城市现代化的特点,使得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某些负面效应会逐渐向农村转移,带来了农村现代化中的一些“两难”问题。中国文化背景的机体哲学注重研究各类机体的生机和活力。按照机体哲学的观点,城市和农村都是生命机体、人工机体、社会机体和精神机体以不同方式耦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问题源于各类机体之间关系的不协调。要解决农村现代化的“两难”问题,需要消除技术人工物(“人工机体”)对人类生命机体和生态环境的挤压,增强农村的生机与活力。在人们的观念和管理模式上,倡导用整体的、有机的、系统的视角看待农村与城市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联系,认识到农村现代化对于城市现代化以至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大连理工大学郑保章教授做了题为《新媒介对农业现代化“负责任创新”的影响分析》的报告,指出农业现代化“负责任创新”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水平、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新媒介将有助于农业现代化“负责任创新”理念的传播。基于此,他从生产、运输和销售、农业产业链整合和技术保障这四重角度论证了新媒介有助于智慧农业的发展,以此深入评价新媒介对农业现代化“负责任创新”的积极影响。

大连理工大学徐强副教授做了题为《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观的当代价值》的报告。报告指出,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农业功能单一化等诸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重新思考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理念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理念有助于指导我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土地之间的联系;从天人合一的观念出发,在农业发展中提倡天、地、人、物系统的整体平衡和协调,使之为广大农民和农业政策制定者接受和吸收;以系统整体的自然观为基础,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国传统农业发展观强调农业生产与人的生存方式的密切联系和作为精神居所的意义,有助于改变农业功能的单一化,克服片面强调经济功能的缺陷。

大连理工大学青年讲师李英杰做了题为《中美有机农业比较研究》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传统农业作为现代有机农业的思想源头,为现代有机农业的先驱们提供了东方智慧,在自然观、技术观、价值观方面与现代有机农业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思想也存在某些不足,使得传统的农业发展缺乏具体的科学依据。而美国现代有机农业思想的演变正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和科学技术原理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一步步得来的。对当代的有机农业发展来说,中国需要学习美国的成功经验,同时还需要发掘中国农业思想中的有益成分,以期将二者更好的结合,为解决世界农业问题提供良策。

大连理工大学青年讲师王文敬做了题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生态困局的现代性探究》报告。报告首先指明了农业的技术形式决定了其是人与自然之间必然存在着的一抹不可磨灭的矛盾底色。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不同的矛盾特征。以此为切入点挖掘农业生态困局背后的现代性根源,论证了工具理性、“主客二分”、征服自然等现代性精神是激化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乃至引发整个农村地区的生态困局的思想根源。基于此,报告指出,有必要增加自然环境因素在现代农业中的权重,加强生态理性观念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完善的政策和相关标准的制定,是使农村地区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根基。

会议期间,尚智丛教授、王前教授与北德克萨斯大学、密歇根大学的学者们达成共识,双方将深化已有的交流与合作,预计明年将在大连理工大学继续举办该系列会议。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 王文敬 供稿)